中国制造,还是中国组装?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这个卷标引起了广大争论。全球在经历许多重大事件后,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从全球金融危机到美国制造业工作机会流失都包括在内。然而,目前争论最热烈的部份,集中在消费性电子领域。
从每天阅读的科技新闻中,我发现一个趋势,即消费者对于其所购买产品内部究竟使用了哪些零件的关注程度,可能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根据最近一份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ul)的消费者研究显示:消费者已经意识到这个日益复杂的全球供应链,而且对于产品及产品配件的可追溯性也愈来愈感兴趣。这或许是为何有69%的制造商都同意消费者意识正在觉醒,且大多对产品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这对整个供应链来说是个好消息。尽管亚洲是主要的半导体和其它组件消费地,不过,这些半导体和零组件大多是在其它地区设计和制造。ihs isuppli的调查资料也支持此一观点。 ul的研究还不至于建议消费者将终端产品内部采用何种零件作为选购产品的依据,然而,这份报告也提出一些有趣的可能性。若更多芯片制造商都开始仿效 “intel inside”这类型的品牌宣传手法呢?或是富士康及其员工之间一度紧张的关系真的引发了抵制行动?又或者为电子产品贴上了类似食品的卷标呢?若这些假设 成真,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类似的事件,过去都曾经发生过。当美国汽车业陷入谷底时,美国消费者对日系车避之唯恐不及;过去 几十年来,电子通路产业都维持着一个不同时贩售美国与日本芯片的潜规则。而今天,有关油漆内含铅的报告,让中国制造的儿童玩具蒙尘。exxon公司则在阿拉斯加漏油事件后失去其市占率。这类型的例子太多了。
我不会建议广大的消费群众陷入仇外情结。不过,电子产品有其独特之处,即所谓的可追溯性问题。电子产品经销商和oem业者们已经开始针对消费者为何不想购买某项产品而去追踪该品中组件的来源。这也意味着在电子供应链之中,可追溯性将能转化为极大的竞争优势。
但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这将非常困难:
该报告并未确实展现美国如何看待ul所声称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之一。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更加复杂。该报告也指出,平均每一家制造商都透过35家来自全球各地的合约供货商所提供的零件,来制造一款单一产品。若是智能手机或笔电,则这个数字会更高。或许,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种专门分类用的供应链卷标,就像是微型彩色编码地图,向人们展示一项商品中的零组件来自何方?
这个世界仍不断上演着各类对电子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从天灾到政治事件都包含在内。日本地震╱海啸引发了全球零件短缺危机、全球各地陆续兴起的人权运动,以及美国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act),这一切都在提高消费者对供应链的认识程度。
或许,我们会看到印着“中国组装”卷标的产品。

高通能否对Intel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科幻正成为现实,脑机接口离我们还有多远
抗渗水性测试仪的原理及功能说明
口袋物联来科普-eSIM与实体物联卡的区别?
不一样的智能魔镜显示屏,带你玩转黑科技家居生活
中国制造,还是中国组装?
【世说芯品】欧姆龙推出可调节传感距离的反射型传感器
基于区块链分类账技术的海产品供应链Fishcoin介绍
中软国际出席华为中国行2023·华为工业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EVAL-ADV739X: Front End Modul
承德科胜打码机墨轮|河北包装机
破除制约障碍 移动支付“钱景”可期
国产高性能DSP音频处理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WIFI无线组网型温湿度实时监测系统
德国政府和汽车高管将就2030年电动汽车目标进行战略规划
国产车用MCU迎强手,对标国际大厂的底气从何而来?
物联网技术在对抗新冠疫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骁龙888最强性能即将曝光
创想智控焊缝跟踪系统在专用车领域智能焊接的应用
瞬态响应线性稳压器LT3070在FPGA、微处理器和通信电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