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9年第5期,聚焦迈入超异构时代的 ai 计算,芯片助力产业互联网实现变革,云端芯全场景智慧化以及 5g 与边缘 ai 在工业物联网的落地案例,探索中国芯、云的未来十年大势。
2019 年 3 月 27 日,新智元 ai 技术峰会——智能云·芯世界在北京举办。
来自英特尔、谷歌、阿里、腾讯、华为等全球人工智能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聚焦迈入超异构时代的 ai 计算,芯片助力产业互联网实现变革,云端芯全场景智慧化以及 5g 与边缘 ai 在工业物联网的落地案例,探索中国芯、云的未来十年大势。
本文观点主要参考本次峰会“ai 技术领袖论坛”环节,新智元创始人兼 ceo 杨静女士同阿里云数据智能总经理曾震宇,腾讯云副总裁王龙,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360 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颜水成,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代君等特邀嘉宾讨论的内容。
新智元创始人、ceo 杨静
“智能+”,未来十年世界科技产业主发动机
“智能 +”一词于 2017 年在腾讯的一次峰会上提出,当时腾讯推出“云智天殊”平台,最早被称为“智能 + 开发”平台。“智能 +”和“互联网 +” 一脉相承,“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的日常活动当中 ;“智能 +” 的目的是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找到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有所创新。
国务院总理在 2019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 +”,用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这是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定位和现实意义的一次概括。目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乐观。2017 年相比 2016 年收入增长 18%,2018 年相比 2017 年仅仅增长 1%,而 2019 年经济增长率可能进一步下降,这是实体经济面对的典型挑战。目前来看,体验升级是能够让消费者提升购买动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面临着消费的“降级”,消费者的很多家电用不坏就不会换。 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很慢,这是人工智能目前面临的产业升级环境方面的挑战。
“智能 +”是助力企业升级的好方法。一方面, 让设备交互方式发生改变,今后可通过声控和远距离控制等方式让家电变得更易于操控。另一方面是产生联动性。以往每个家电都是独立的个体,“智能 +”之下会构成一个协同的整体和不同的圈层, 有的圈层负责交互,有的圈层负责执行。这些设备之间产生联动、产生新体验的时候就会激活大家对这些智能设备的向往,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比较大的助力。
“智能 +”接棒“互联网 +”,体现了基于数字革命的 ai 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从宏观层面来看,“智能 +”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新动力,ai 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规模化产业落地的时机已然来临。从微观层面来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丰富应用,智能医疗、交通、金融等“智能 +”应用会让我们拥有更加智能的万物互联的生活。因此,“智能 +”对未来十年的科技产业发展将起到发动机般的推动作用。
云、边、端三位一体,全局计算加速智能产业落地
万物互联将带来大量的计算能力,若仅有端或仅有云都很难满足,因为端和云是有分工的。端侧非常适合解决个体的问题,比较适合实时信息处理;云侧解决的是更大的问题,可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当下,智能产业需要一个连接云、边、端的操 作系统。以前只是云端,现在又有了边缘的概念,它的出现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所驱动。首先是数据隐私问题,企业一般不需要也不希望给用户做选项——数据是否要传到云端,当然基于这些方面也有很多解决方案,比如同态加密等试图解决在不披露隐私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是应用场景 的需求,如果一定要把数据上传到云端再做决策和交互的话,很多应用场景都不能接受,比如无人驾驶或者精密机床的场景,因为数据传导回去之后场景可能就已经过时不适用了。最后是商业化的考虑,如果不需要那么精确的场景,推到云端将增加成本、降低效率。云和边缘达到很好的平衡,云端智能产业落地的速度才能更快。
作为中枢,云有必要把各个端上经过计算的数据汇集到云端。因为每一个边缘点上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片段,汇集在一起以后,通过全局计算才能分析出相应的全貌。5g 的出现让云、边、端三位一体成为可能。首先,连接速率上升 10 倍,时延变成原来的 1/10,基站连接大概是原来的 1000 倍,相当于原来两个车道的马路升级到 20个车道。5g最大的好处就是打通了云和边缘,使得云和边缘之间的同步变得更加简单。很多业务原来只开发云侧,或者只注重端侧,5g 可以使得端云协同变得更好,端云的计算架构也会在 5g 架 构下呈现新的面貌。
想要成为人工智能的领跑者,产业落地是关键。 随着边缘计算的不断发展,云、边、端逐渐趋于“融合”趋势,这样的一个全局式的计算模式必将加速智能产业的落地。
ai芯与云:万亿级智联网的超强“大脑”
万物互联的设备数量,相比手机会呈现数十倍、百倍以上的增长,形成强大的智联网。在智联网上的这些设备又形成庞大生态,这对芯片、供应链伙伴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 大多数智能硬件的功能相对单一 ,一天内真正被使用的时间很短,不像手机一样起到连接他人的作用。同时,如果本地的智能不够,用起来就没那么灵活,这也是 ai 芯片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虽然很多公司都做 ai 芯片,但是造芯不仅仅涉及到流片,还涉及到系统的生态建设、训练合适的模型等很多方面。有些创业公司直接把芯片拿过来,把算法特别是底层的算法在芯片上运行一下就推向市场,这种做法很浮躁,不利于智联网的建设。
ai 芯片最终只有大厂才能做到极致,大厂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生态,也有市场渠道,因此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依然是大厂的天下。a i 芯片创业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一定体量之后被大公司收购。去年深鉴科技被赛灵思收购,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了。
ai 芯片和万亿设备出现后,边缘设备以及边 缘应用场景的碎片化是非常严重的。它对算力、数据的隐私等方面都有很多要求。比如智能门锁配置摄像头,有什么办法能让算法在门锁和云之间做一个配合,与云进行有效连接,并将耗电量降到最低?这需要精确的系统,而且是大家遵守的协议系统来做调度。在开始做 ai 服务的时候就 要想清楚它的边缘是什么,还要给边缘提供比较灵活的服务,从功耗、数据、模型等层面,更好地把边缘的场景带到云端。
智能云、芯世界,中美将争夺智能世界的主导权
ai 芯和云决定未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 ai 竞争也非常激烈。2018 年,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署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 公布拟制定的针对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体 系框架,涉及芯片、机器学习、机器人等 ai 基础技术, 成为影响中美科技交往的一个重要事件。中美之间的科技交锋实际上是核心的业界话语权争夺,是一场未来产业的终极大战。
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产生争夺很正常,因为微观层面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还是要靠各国自身的竞争力。在中美 ai 竞争中,中国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人口是 ai 产业的基础。中国的人口数量较大,中国的互联网应用活跃度超过 美国,人均用机时长、产生的数据量也都远超美国, 这对 ai 学习速度、训练速度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机遇。 其次,数据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资产,以国家为环进 行闭环是非常自然的,中国和美国是最有机会形成 闭环的,两者都有非常大的可学习资源发展 ai,只要我们努力,中国也不会比美国差。最后,中国有产业政策的优势。因为国家层面可以通过很多办法 推动落后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能够把这种强项渗透到更多的行业,然后在数 据的领域积累更多的优势。
云边芯大战是一种良性的竞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众多厂商在一起竞争,在同一个 市场上发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虽然中国的整个云厂商收入比亚马逊云服务 (aws) 低很多, 但这只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中国云 计算的市场规模潜力会比美国大很多。中国现在 的信息技术从业人员总数低于美国,一方面说明中国的信息技术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信息技术厂商发展的天花板很高。在这个背景下,各家厂商如何定位,如何提供更有效率、更好体验的产品,是企业能否赢得万亿美金市值的重要因素。
结语
aiot 的使命是数字化物理世界,构建起万物互联的世界。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物理连接所需的底层算力——芯片,其数量是全球人口总数的 n 倍,非常庞大,这就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也是 为什么要去做 ai 芯片,因为这样可以在各个地方 形成足够大的出货量。
未来,智能云、边缘计算和万物互联的新智能世界,将迎来云边端万亿美元市场。伴随云、边、端和相应 ai 的不断发展,全球智联网将诞生,并带来巨大的技术和市场机遇。
人工智能进步须突破算力依赖
十大前沿技术助战机器人
TIA V16与STEP 7 V5.5PID控制面板对比
颜值爆表 赏vivo Xplay5醉美外观
基于Android平台虚拟SIM卡的设计与实现
探索中国芯、云的未来十年大势
大幅面扫描仪技术术语:CIS (Contact Image
我国动力锂电池已经从核心技术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微芯发布更大存储空间的16位dsPIC DSC和PIC24单片机
单列直插式封装(SIP)原理
张晓论币2.27行情回顾总结,主流货币策略分析
2017年中国IC市场规模将达1480亿美元
充电桩是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的一种终端设备
什么是动态ip代理电脑软件?
光纤矩阵,提升视觉体验新高度
以数字化助推锂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施耐德电气亮相CIBF2023
小米折叠屏新机有望在小米平板之前亮相
韩国技术和产能方面领先于中国,国内企业加速OLED面板的产能扩张
2021年世界半导体大会召开在即
光纤通信将继续扮演数字基础设施之基础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