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牌照,意味着我国5g建设将进入一个快速上升期。每当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部署时,人们常常会有疑问:它是否会取代固定接入?从网络接入、网络承载和网络架构三大角度看,光接入与5g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光接入能够对5g网络提供承载,二者协同互补,提供高速率和广覆盖,此外,固移融合、云网融合将成为光接入与5g的共同趋势。
光接入与5g的关系
事实上,光接入与5g有不同的特点和定位。
从速率角度看,对于光接入,10g-epon系统下行速率10gbit/s,上行速率10gbit/s或1gbit/s;xg-pon系统下行速率10gbit/s,上行速率2.5gbit/s;单用户速率与onu(家庭网关)设备接口类型、数量及设备转发能力相关,下行具备数千兆的接入能力。反观5g,imt-2020提出的目标为峰值速率20gbit/s、用户体验速率100mbit/s(如图1所示)。事实上,对于sub 6g频段、100mhz带宽,无法实现20gbit/s的峰值速率;考虑8流,峰值频谱效率30bit/hz,得到峰值速率理论值为3gbit/s(从实际测试情况看,单小区峰值速率在8流时可接近3gbit/s,在理想条件下实现更高流数时可达10gbit/s;单用户速率(2t4r终端)取决于无线环境,可达数百兆、甚至超过1gbit/s)。
图1 imt-2020关键能力目标
从时延角度看,对于光接入(tdm pon系统),下行时延<1ms,上行时延<1.5ms。对于5g,3gpp标准(tr38.913)提出无线网用户面单向时延(dl/ul)目标值,embb为4ms,urllc为0.5ms。基于r15标准的系统仅能实现4ms左右的时延,无法实现imt-2020提出1ms(如图1所示)的目标。超低时延需空口新机制,甚至新频段(目前3.5ghz为tdd,fdd更有利于降低时延)。尽管如此,由于5g核心网支持边缘计算,从网络架构上降低时延,有可能实现端到端时延10ms以内,与4g网络相比明显降低,已经能够满足多数业务的需求。
从覆盖场景看,光接入更适合覆盖室内。而5g主要覆盖室外,目前室内覆盖方案需进一步研究。对于商务楼,5g室内分布系统无法重用3g/4g(模拟系统),需新建(数字系统);而对于居民楼,建设室分系统成本高,室外基站覆盖室内效果有限。另外,国外5g发展初期应用于光纤无法覆盖的场景,提供固定无线接入,但这不适用于中国。
从发展阶段的成熟度看,10g-epon标准于2009年发布,xg-pon标准于2010年发布,设备已成熟并规模部署;而5g r15版本nsa(option 3)于2017年12月发布,r15版本 sa(option 2)于2018年6月发布,设备和网络还处于发展初期。
从目标客户群看,光接入的客户以家庭为主,中小企业为辅。5g的目标客户重点是to b、to c,盈利难。
光接入与5g各有特点,其关系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协调发展、实现宽带广覆盖。光接入可稳定地提供高性能,已覆盖上亿家庭用户和大量中小企业用户,具备提供千兆速率的能力;5g可提供远高于4g的性能,适合于室外等用户移动场景以及垂直行业难以采用有线方式的场景,而且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临时性覆盖需求。行业应合理利用光接入和5g两种手段,建设光宽+5g双千兆网络,打造智能连接基础设施。光接入和5g的协调发展,需要共同促进高带宽业务应用的发展,如4k/8k高清视频、云vr、云游戏等。光接入和5g的协调发展,需要推动固移融合的技术发展和网络部署,在光缆、局所、dc(边缘dc)、承载网等方面充分共享资源。
pon技术对5g前传的支撑
光接入作为一种网络接入方式,与5g是协同互补的关系;同时,光接入作为一种承载方式,能够在5g承载中发挥作用。其中,n×25gbit/s wdm pon承载5g前传的ecpri信号(25gbit/s)就是一个典型案例。aau与du之间的点对点光纤直连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但在光缆资源不足的场景,就需要采用基于波分复用的技术。n×25gbit/s wdm pon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n×25gbit/s wdm pon系统架构
中国电信积极推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提出了既切合网络需求、产业现状,又能经济合理、易于实现的技术指标。其中,最大光纤距离为10km,链路预算14db,上下行均采用c band波长(单纤双向),系统包括20通道、14通道两种规格。onu可以是独立设备,也可以基于sfp内置于aau中;其基本要求是“无色”,通常基于可调激光器实现。以20通道系统为例,采用一芯光纤(不考虑引入纤)即可承载6个基站/18个aau(其余2通道备用),而点对点方式(一般为双纤双向)需要36芯光纤,因此,该系统能够有效节省光纤,在光纤资源紧张的场景实现快速部署。
5g驱动网络重构及对光接入的启示
sdn、nfv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开放、开源、通用、白盒、虚拟化、微服务、自动化、智能化、迭代式开发、灰度升级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了ct与it的深度融合。5g网络架构的设计融入了it、nfv、sdn技术的理念和思路,与4g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5g网络成为nfv、sdn落地和规模部署的最佳机遇、最主要场景,将有力推动nfv、sdn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动网络架构重构的持续深化。
5g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其主要特点是:第一,5g核心网实现了控制与转发的完全分离,用户面网元为upf,控制面的主要网元包括amf、smf、ausf、udm、pcf、nrf、nssf、nef等。第二,5g核心网的控制面采用服务化架构,网络功能(nf)细分和模块化,可独立演进、按需部署、独立扩容,nf间以总线方式相联系,每个nf接口以api方式呈现,供其它多个nf调用;“点对点”接口方式相比灵活性更强、扩展性更好。
图3 5g网络架构
转控分离、sba架构有利于5gc采用nfv方式,基于nfvi提供的虚机、容器等方式部署,利用mano实现网元(网络功能)的自动化、智能化编排管理,最终实现网络功能按需定制,灵活支持不同业务场景和需求。5gc的控制面以计算功能为主,对转发性能要求不高,可以虚拟化,并基于通用服务器、采用软件加速技术实现。5gc的用户面(upf)由于对转发性能,包括吞吐量、时延要求较高,其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通用服务器+软件加速方式、通用服务器+智能网卡(硬件加速)方式和基于专用硬件的方式。综合考虑性能与通用性,通用服务器+智能网卡(硬件加速)方式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应大力推动智能网卡的异厂商通用。
5g无线网(ng-ran)中,aau采用专用硬件。对于cu、du,现阶段比较成熟的是二者合设并基于专用硬件实现,以简化部署和维护,降低时延。随着技术的发展,cu、du虚拟化方面也有不少研究和方案。由于无线接入网与光接入网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方面的进展作为他山之石,值得借鉴。日本新兴移动运营商rakuten的4g网络采用无线网、核心网完全虚拟化的方式,并已规模部署,5g网络也准备引入虚拟化的du、cu。由于5g du的复杂度大大增加,基于智能网卡的方案是方向。当然,这些方案都处于发展初期,后续还需对性能、功耗、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近年来,在国际上光接入网架构的演进方面也有很多探索。例如,bbf提出了 cloud co架构(tr-384);同时,引入baa,并成立开源项目,主要面向基于专用硬件(pnf)的设备,基于标准模型对接入设备进行两级抽象,形成技术无关、厂商无关的模型,构建抽象业务参数与物理参数的映射。at&t率先提出co重构(cord),并以固移融合为目标,基于同一架构实现r-cord、m-cord和e-cord。at&t主导了olt硬件抽象(voltha),并进行开源,用于向上层(如sdn-c)屏蔽pon技术细节(如t-cont、gem port、omci等),将pon设备抽象为可编程的以太网交换机。近期onf启动了固移融合的comac项目,提出pon与移动网络的接入控制融合、固移核心网用户面融合的方案。
就目前来看,光接入网架构的演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可能与下一代pon技术引入相结合。
图4是光接入网一种可能的演进架构。olt存在无法虚拟化的部分(polt),包含olt用户面以及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控制功能;基于sdn的集中管理是必要的,而且是管控一体的,非实时性控制功能虚拟化实现(volt),并与sdnc结合集中部署;olt新功能的引入可以在volt/sdn-c实现,也可能通过sdn-c北向接口在更高层面实现。由于olt虚拟化还是个长期的过程,近期应重点推动pon yang模型的标准化。中国电信积极参与bbf wt-383、wt-385项目,主导wt-431、sd-418项目,同时制定pon yang模型企业标准,推动控制器和pon设备对yang1.1版本(rfc 7950)的支持。
图4 光接入网一种可能的演进架构
olt哪些功能适合虚拟化,需综合考虑性能、成本、集成度、功耗等因素,并结合机房位置、条件等因素考虑。图5为固移融合的边缘云的一种可能架构,olt在其中的作用有多种可能性,例如,专用硬件(pnf)、专用硬件+虚拟化(pnf+vnf)、专用硬件并内置拟化基础设施(pnf+nfvi)等。应积极储备接入局所作为未来超低时延、固移融合边缘dc的能力。
图5 olt与固移融合的边缘云
光接入下一步的发展
在5g等移动通信发展的同时,光接入技术也在持续推进中。目前,10g pon技术(含10g-epon/xg-pon)已经规模部署,下一步应如何演进?需要回答的两个关键问题是,采用单波长还是多波长?每波长什么速率合适,25gbit/s或50gbit/s,还是100gbit/s?这方面,产业界的不同国家的运营商、厂商、专家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宽带接入市场,有必要也有能力提出适合国情的技术演进路径。考虑到设备成本和维护难度,单波长系统更优。25gbit/s对现有的10gbit/s提升有限,而100gbit/s实现难度太大,50gbit/s最为合适。经过中国电信与国内运营商、厂商、研究单位等联合推动,经过激烈讨论,50g tdm pon于2018年在itu-t成功立项。
目前,下一代pon总体要求(g.hsp.req)的研究不断推进,也取得一些初步共识。50g tdm pon速率(ds/us)包括50g/10g,50g/25g,50g/50g三种。在波长选择方面,下行为1342nm ±2nm,上行仍然待定。其基本思路为:选择o-band以降低onu成本;在同一pon口下仅考虑两代技术共存,不考虑三代共存,以节省波长资源;同一代技术的不同速率以tdm方式共存,相邻代技术以wdm方式共存;考虑到不同运营商的演进路径不同,不同代的上行波长交替使用1260~1280nm、1290~1310nm窗口。对中国而言,50g tdm pon仅考虑与xg-pon(或10g-epon)在一个pon口下共存,重用gpon上行波长(1290~1310nm窗口)。
小结
5g背景下的光接入获得了新的活力,将持续创新,持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Intel最终放弃晶圆代工 价格高高在上成为名义产品
现有的5G无线技术有哪些?这些你都知道吗?
有了它再也不用查询物流状态了
中国要造强大AI芯片挑战英伟达地位
reportlab如何输入Python的第三方库
光接入与5G网络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IBM将正式成为宏桥集团数字化转型伙伴
PEMS成为了欧洲车辆认证测试程序的基石
独家!小米11将搭载顶级屏幕
铭瑄复仇者NM5固态硬盘评测 性价比出众
手机屏幕各种形式层出不穷 三星又推出伸缩屏!
盘点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在Linux下的磁盘如何分区?如何格式化?
信步科技SV1-H112A嵌入式主板介绍
C语言算法之比赛求平均分
我不是针对某个,而是在场的都是辣鸡石墨烯新型传感器效能秒杀当前触控传感器
ST新款四路低边驱动一体化解决方案
构建AI交易系统?市场、数据等基础设施不可或缺
传感器业务爆发 艾迈斯半导体加码3D感测
蓝牙4.0之路 是优势或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