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苹果公司进入micro led显示领域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关于这一技术进展的“炒作”。不过,5月底来自友达的消息却并不“有好”。
“没有时间表”的友达micro led
日前媒体报道,友达光电(auo)表示,目前尚没有micro led显示产品的具体路线图和量产时间表。一般显示行业内对“没有时间表”的认知是三五年之后才“有可能”落地的事情。友达这一表态,无疑与业内纷纷期待的micro led早日突破“相距甚远”。尤其是当友达刚刚取得micro led技术新成绩之后,这一表态更意味深长。
5月下旬举行的sid display week 2018展会上,友达展示了ltps-tft背板驱动的8英寸micro led显示设备原型。该产品采用30微米的micro led晶体,分辨率密度为169ppi。该产品几乎也是micro led业内展示的技术等级最高的样品之一。
友达技术上的突破,与“无量产时间表”的表态,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这使得业内很多人士对micro led的前途产生了担忧。
micro led 5大应用理应“区分看待”
对于友达的新表态,笔者的观点是,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态度,都不符合micro led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上micro led技术的显示应用有高达5大种不同的类型,每种应用的难度也大不一样、市场进程更是千差万别。
首先,第一大类是友达sid display week 2018展会所展示的这种中小尺寸显示应用:目标市场是手机屏幕,竞争技术是柔性oled显示。对于这种应用,micro led必须实现400ppi以上的分辨率、柔性屏幕、巨大的产出规模和经济性,才可能与正在蓬勃发展的oled技术进行“市场竞争”。友达所谓的“没有时间表”主要是针对这一市场的产品而言。
第二,micro led也会被应用到更小的屏幕上。例如vr显示。这个领域的主要未来竞争技术是硅基背板的oled。其核心技术特点是更高的ppi,甚至要达到2000ppi才能实现理想的近眼显示效果。显然,micro led在这方面技术上的能力还不达标,量产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micro led或许也可以应用到更大的显示设备,例如彩电之上。这种大尺寸应用中,micro led的ppi像素密度不在要求那么高,现有技术完全能胜任。但是在液晶电视走向55-75英寸大尺寸为主导,oled大尺寸化技术也不断发展普及的背景下,micro led的成本经济性,在彩电领域是一个“大问题”。
第四,micro led可以应用在工程大屏幕显示市场。例如索尼2016年推出的黑彩晶led大屏就可以认为是达到micro led标准的产品。在超大显示面积的工程大屏领域,micro led不需要与液晶、oled等平板显示技术直接较量。因为后者的拼接显示避免不了拥有画面缝隙。同时,工程市场对micro led产出的规模要求、经济性要求也更低。未来小间距led显示技术从表贴向cob过渡,进而进入micro led时代,是公认的路线图。——这方面其实已经在“量产之中”,只不过led晶体颗粒并没有缩小到10-50微米,而是采用100-300微米的颗粒。
第五,micro led技术还可以用于液晶背光源。台系厂商已经推出基于这一技术的电竞级别高端液晶显示器产品。理论上采用micro led背光源的液晶显示系统,在色彩、hdr等方面渴望获得与oled媲美的效果。在背光源市场,micro led技术也被称为mini-led:后者的含意主要是,led晶体的颗粒大小和排列密度技术指标更宽松,这有利于micro led实现“量产”。
总之,micro led的应用类型大不一样。ppi指标从近眼vr的一两千ppi到背光源或者工程大屏的几十ppi,技术难度差距非常大。面对如此宽泛的市场设定,micro led产品显然不可能“一次性全线量产突破”。目前,背光源和工程大屏是micro led相关技术“低水平起步和快速落地”的绿色利基市场。
micro led技术是台系厂商的“焦虑”
在全球micro led显示技术阵营中,冲锋最快的是台系阵营;号召力最强的是苹果。通过对整个显示产业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阵营具有“相似利益”。
对于苹果而言,其在oled屏幕上受制于三星供给,曾经长期无法采购到oled手机屏幕。三星独家的oled屏幕,在2010-2017年之间,成为三星手机最大的差异卖点。这是苹果在2013-2014年对micro led进行评估后,决定进入这一领域的直接原因——即必须打破手机屏上的“对手阵地”。当然,苹果在屏上的努力,不仅仅是micro led一个支点,在oled屏上其与lg等企业的合作也是大手笔的。
对于中国***显示产业而言,在液晶时期曾经取得全球第二的“优势位置”。但是,近年来在新技术和新产能投资上却显得“有心无力”。在oled和大尺寸液晶产品上,已经被大陆地区超越。这种背景下,台系显示产业链,希望通过构建一种虽然小众,却技术壁垒更高的产品,即micro led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生存”。或者说,对于台系面板业、显示阵营,micro led这个选择不是“最优解”,而是“无奈解”——其中不发“竞争压力下的焦虑感”。
由上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苹果的micro led还是台系的micro led都有“突围工具”的特色。这个特点的反面则是,micro led不是大众显示市场的主流:更多的显示巨头在资金实力允许的背景下,更愿意发展oled和大尺寸液晶产品。后两者上,仅仅大陆地区最近三五年就有四五千亿的资本投入。
以上这个观点的另一个表现是,在oled和液晶上面实力雄厚的企业,介入micro led市场,则更多的主打”工程显示”——比如三星和lg,就围绕大屏工程完整布局了micro led和小间距led显示屏。在这些品牌看来,micro led不是与oled、液晶竞争的,而是更多的在oled和液晶“做不好、做不了”的领域进行补充。
micro led未来怎么走:还看工程大屏
2014-2017年以来,小间距led显示市场的增幅都在60-80%以上。2018年仅国内小间距led显示市场的规模就渴望达到百亿元。且随着智慧社会、大数据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工程大屏显示的未来成长还会“更美好”。
建立在这一市场认知之下,笔者认为目前micro led最好的出路就在于工程大屏市场。这个市场中,micro led不需要极高的ppi指标——高ppi是micro led显示技术最大的难关;同时,也可以告别oled和液晶的“正面竞争”——这是micro led技术最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工程市场micro led的应用不需要太高的经济性——每平米成本如果能下降到三五万(对应的液晶显示产品则是2000元),就能大量普及化。
对于一项新的显示技术而言,它的成长前景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性”的因素。也取决于竞争性的因素和市场承受力的因素。在工程市场中,micro led固然发挥不出它固有的“极限性能”,但是却具有竞争性因素和市场承受力因素上的“可行性”。
后者就如同目前台系企业推出的micro led(mini-led)技术的液晶背光源显示产品:适当放低技术门槛,寻求市场的可行性。——但是,液晶背光源市场终归不是一个“长久市场”。在液晶向oled过渡的大趋势之下,背光源类的产品是没有“战略性前途”的。背光源市场micro led的应用,只能作为短期策略、第一桶金和为进一步创新赢得机遇的权宜之计。
亦是说,在常规显示市场,micro led无法回避与oled的正面较量。而在oled先发的投资、规模和成熟度优势之下,micro led阵营的前途并不乐观。反而是,在全球工程大屏市场,micro led可以“无对手”的自发前进,拥有更好的未来。
笔者相信,以上的种种分析,友达定是更为详识,这也就构成了友达对“直面oled和液晶竞争的micro led产品类型”,“即有技术研发”、却“无量产时间表”的态度。而另一方面,2018年cob-led大屏产品正处于风口浪尖,micro led等更先进技术的导入恰逢其时:micro led在工程大屏市场率先落地前景可期。
2020年Q3中国学生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22.1%
5G会让传统的短信消失吗
惊天逆转!iOS10.2越狱就要来了,iOS10.3或今日发布功能盘点
Rust编写的零依赖的命令行贪吃蛇游戏
浪涌保护器的型号与规格
micro LED未来怎么走,还看工程大屏
中国6G卫星发射6G网络开始运营了吗
新一期《光学学报》发表特邀综述,透露我国EUV光刻物镜系统光学设计进展
什么是手机和弦铃声
HT48R05A-1数据存储器
移远通信EG916Q-GL Cat 1 bis模组亮相MWC Las Vegas 2023
平安城市解决方案的功能和特点分析
科普一下PingPlotter的重要术语和目标栏
爱德万宣布已完成对Astronics商用半导体系统级测试事业部的收购案
一种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解决方案
蓝牙耳机哪家好?口碑最好的蓝牙耳机品牌
怎样利用AVR单片机来测试蓄电池的剩余电量?
外媒大胆判断:明年苹果仍可能在iPhone中使用高通5G芯片
东航云南公司上线RFID无线射频,行李全流程识别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分布,AI独角兽落地竞争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