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itu-r wp5d#32会议在巴西布济乌斯结束。来自全球政府主管部门、电信制造及运营企业、研究机构共约1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代表团主要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中兴、中国信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单位构成。
在本次会议上,我国正式向itu(国际电信联盟)递交了imt-2020(5g)候选技术方案,并获得了itu的接收确认函。”
近日,我国5g候选方案正式提交,nb-iot备胎转正。这则消息对未来5g的走势有深远的启示,值得大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本篇文章将详细解读这条新闻背后的故事。
▋ 为什么要提交方案?
以前我们总是说3gpp开这个会那个会,这次不是。这次开会的,是itu。
itu,就是国际电信联盟。它是联合国的下属机构,专门负责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事务,其中就包括制定全球电信标准。
换句话说,itu是唯一有资格发布“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的机构。
当年的3g td-scdma标准方案,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就是中国1998年6月29日(截止的前一天)向itu提交的。td-scdma最终也成为全球3g正式技术标准之一。
这次在巴西举办的会议,itu负责收集的是5g候选技术方案。本次会议也是5g候选技术方案的提案截止会议,是提交候选方案的最后机会。
方案收集上来之后,itu会组织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
明年,也就是2020年的6月,在wp5d#35会议上,itu会正式宣布最终的5g技术方案,也就是最终的5g标准。
▋ 我们提交了什么样的方案?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中国提交的这个技术方案。
这个方案,新闻称之为5g无线空口技术(rit)方案。该方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大家熟悉的3gpp新空口(5g nr),还有一个,是nb-iot。
是的,你没看错,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技术)。
nb-iot和它的兄弟emtc,都是基于4g lte技术“改造”出来的蜂窝物联网技术。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nb-iot和emtc的身世。
早在2008年,lte的第一个版本r8(release 8)中,除了有满足宽带多媒体应用的cat.3、cat.4、cat.5等终端等级外,也有上行峰值速率仅有5mbit/s的终端等级cat.1,可用于物联网等“低速率”应用。
注意!这里的cat并不是猫的意思,是category的缩写,“种类,分类”的意思。cat.x说的就是ue-category,ue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cat.x这个值就是用来衡量用户终端设备无线性能的,说白了就是用来划分终端速率(等级)的。
不同的cat,不同的速率
在lte发展初期,cat.1并没有被业界所关注。但是,随着可穿戴设备的逐渐普及,cat.1逐渐被重视起来。
不过,cat.1终端需要使用2根天线,对体积敏感度极高的可穿戴设备来说仍然“要求过高”(一般只配备1根天线)。所以,在r12/r13中,3gpp多次针对物联网进行优化。
首先是在r12中增加了新终端等级cat.0,放弃了对mimo(多天线)的支持,简化为半双工,峰值速率降低为1mbit/s,终端复杂度降低为普通lte终端的40%。这样一来,初步达到了物联网的成本要求。
但是,虽然cat.0终端的信道带宽降至1.4mhz,但射频的接收带宽仍为20mhz(太大)。
于是,3gpp在r13中又新增cat.m1等级的终端,信道带宽和射频接收带宽均为1.4mhz,终端复杂度进一步降低。
而cat.m1,也就是我们的emtc。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lte-m。这个m,就是machine(机器)的意思。
此外,3gpp在r13中同时新增了一个cat.nb-1,它的接收带宽仅180khz,更低。
这个cat.nb-1,就是我们的nb-iot。
所以说,emtc和nb-iot都是3gpp这一个妈生的,算是兄弟俩。
nb的本质,就是一个精简版的lte。
为了支持海量终端同时接入,为了拥有更好的覆盖增益,为了更持久的待机时间,nb-iot使用了比lte小得多的子载波带宽,采用了更简单的待机休眠机制,同时,对lte协议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如果说lte是公路上的大巴,那nb-iot就是穿梭其中的电动车。
ltevs nb-iot
▋ 方案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nb-iot作为精简版的lte,怎么就突然摇身一变,变成了5g技术标准了呢?
这还是要从5g的应用场景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itu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作为5g指标的参考目标。也就是说,真正的5g,必须具备这些场景的应对能力。
三大场景,分别是embb、urllc和mmtc:
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
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低时延、高可靠通信。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海量机器类型通信。
三大场景中,最受公众关注的,我们最熟悉的,是embb。
大家都知道,在已经过去的这些年里,4g获得了巨大的成功。4g,其实就是mbb,mobile broadband(移动宽带)。
它和智能手机相互配合,彻底激发了用户的移动上网需求,推动了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也带动了信息通信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而5g的embb,就是在4g mbb基础上,对带宽和速率的进一步升级。
正因为如此,行业内外都对embb寄予厚望,将embb需求视为5g的主要动力来源。很多人认为,embb的高速率,大带宽,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刺激数字时代的进一步繁荣,应该优先推动商用建设。
但是5g真正的意义是在于物联网场景。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包括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在内的垂直行业。
这就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设计5g的人,希望大家更多关注urllc和mmtc;而绝大多数人,则把兴趣都集中在embb上。
在现实情况中,urllc和mmtc的处境也确实有一点点微妙。所有人都知道它们是有需求的,但是没有任何人知道需求的爆发点究竟在哪,什么时候会出现。
这就好像你是一个厨师,你知道三位有钱的食客一定会来,但是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来。
那么你在准备食材的时候,心里就一定会犯嘀咕,会犹豫。
对于embb这位食客,其实是不需要犹豫的,他就在眼前。而且他的需求比较明确,比较强烈(至少看上去强烈)。所以,作为厨师,一定要搞一个全新的5g nr,提供超高的带宽,满足他的需求。
对于urllc这位食客,他口味有点独特。他的需求关键,是时延。这个也是现有技术(食材)搞不定的,必须通过5g nr,配合切片技术,加以满足。
最麻烦的食客,就是mmtc海量机器通信。它的情况和前两者完全不同。
nb-iot的容量是每小区5万个终端。有测试数据显示nb-iot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折算一下,每平方公里大约是4000个终端。
5g mmtc场景,itu给出的指标要求是每平方公里100万的终端。两者看似差距很大,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在现实情况中,究竟有多少用户需要每平方公里接入100万个终端?
按目前的实际商用网络,最多也就1000个终端。
换句话说,nb-iot基本上够用了。在需求还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搞一个全新的mmtc技术,成本太高,投入太大,没有必要。
所以,3gpp希望利旧现有的nb-iot/emtc。对3gpp背后的整个通信行业来说,这是最合理的选择。
nb-iot/emtc标准从2016年冻结后至今,已有3年的时间。想象中的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并没有如期而至。在这个情况下,执意推动nb-iot和emtc的升级换代,确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2018年3月19-22日,在印度金奈召开的3gpp无线接入网第79次全会上,与会代表们明确了r16版本5g新空口中不会对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用例进行研究和标准化,低功耗广域物联网(lpwan)用例会继续依靠nb-iot和emtc的演进。
也就是说,3gpp推迟在r16中进行mmtc标准化,并将现有的nb-iot/emtc标准纳入5g物联网。
与此同时,3gpp一直在努力向itu证明,nb-iot/emtc标准能够满足itu关于5g物联网低功耗广覆盖的愿景和需求。
在希腊雅典召开的3gpp会议上,相关企业就提交了针对nb-iot和emtc满足5g mmtc连接密度的需求评估报告。相关报告的结论显示,nb-iot和emtc满足了itu提出的5g mmtc连接密度的需求,这给nb-iot和emtc纳入5g物联网家族打下来基础。两份评估报告如图:
《nb-iot/emtc满足5g物联网需求评估》(来源:3gpp)
可以看到,报告的提出者,是爱立信和华为(nb的主要推手)
2018年3月,sierra wireless、爱立信、altair等20家知名厂商联合发布了lte-m(emtc)满足5g要求的评估报告,报告更是从单位容量带宽需求、数据速率、消息时延、电池寿命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结果显示emtc的性能完全符合itu提出的5g物联网的需求。
为了让nb-iot和emtc能够更好地融入5g,3gpp还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实现nb-iot和emtc支持在5g nr带内部署(也就是让nb-iot和emtc能够使用5g的频段),让nb-iot和emtc能够使用5g网络的系统侧设备(例如基站和核心网),等等。
可以说,nb-iot和emtc完全具备了平滑升级后融入5g网络的基础条件。
以上,就是nb-iot备胎转正背后的故事。
中国这次提交的rit方案,理念和3gpp是非常一致的。
在需求并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研发新技术,会给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会增加网络建设成本,最终等于是拿钱打水漂。
在nb-iot和emtc的基础上,做好物联网需求的孵化,解决落地遇到的问题,尽快找到爆发增长点,无疑是更加理性的做法。
5g启动前期的狂热气氛终究会消退,如何面对5g漫长的落地周期,才是整个行业和社会真正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约车平台各自布局欲打造生态圈 广深政策放宽空间大
韩国电信运营商还未实现5G网络全国覆盖大范围普遍使用仍尚需时日
博途Modbus RTU通信如何实现?
区块链岗位人才短缺,2018年职位空缺比去年增长151%
HDZF智能蓄电池充电放电放电综合测试仪如何对电池充电
我国5G候选方案正式提交,NB-IoT备胎转正
使用FPGA实现基于硬件的安全性
捷波朗推出Elite 85t 双芯降噪 声音定制科技感十足
上海和晟HS-SS-1A耐碎石冲击试验机校准证书
联电豪华律师团成晋华案致胜关键!
基于光频梳及分布式布里渊放大技术结合的分布式双折射传感方案
2020年芯片领域热点事件大盘点
4G LTE迎来机遇,几大挑战将门槛抬高
带滤波器的RJ45网口连接器
组织研磨仪的使用说明以及使用效果的介绍
华为推出高端显示器 世界最大AI处理器升级7nm工艺
51单片机时序及延时分析
基于LWIP协议栈对路由缓存数据结构实现改进设计
三星GalaxyS8工程图曝光,后置摄像头仅凸出0.2毫米
工信部将加大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培育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