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工耳蜗或将电极以光取代,将使用Micro LED技术

目前全球约有50万听力严重受损人,利用电子设备恢复些许听力,人工耳蜗是其中之一。在德国歌庭根大学听力神经学科学家tobias moser带领下,研究人员将以光线进行改良,希望突破现有人工耳蜗的限制。
耳蜗是内耳的螺旋状构造,能分析声音频率。在说话中呈现的不同频率,会让耳蜗内的膜状物振动,振动会让类似「毛发」的细胞活化,刺激听力神经元,将声音的相关信息透过听觉神经传送到脑部。
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人,因为失去了毛发状的细胞,所以透过人工耳蜗利用电极(electrode)刺激神经元。不过由于电极产生的电流,并非直线朝听力神经元,而是会行经过程分散,因此如果电极放太近便会产生串音干扰现象。因此现行的人工耳蜗会限制电极数量避免互相干扰,但也限制了使用者听力表现。
moser团队利用了光遗传学技术(optogenetics),将电极以光取代。光遗传技术通常使用在动物研究上,它能刺激基因产生光敏蛋白质到神经元内,透过光线刺激神经元。
研究团队以沙鼠为实验对象,将成鼠基因改造,缩短视网膜蛋白在两次活化之间所需的恢复时间,接着将细菌注入到沙鼠耳蜗,将视网膜蛋白基因带往听力神经元,再利用光学纤维将光线透过耳内的圆窗(round window)进到耳蜗。结果在沙鼠脑干负责听力的部分,与被声音刺激时的反应类似。
目前研究团队只用到一条光波,下一步将研发出能制造多条光波的装置,装置设计上可能会使用micro led array或波导技术,引导光学纤维产生的光。由于光学纤维会耗费不少电力,因此预期装置会非常笨重。哈佛医学院的耳科医师daniel lee指出,led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是光线相对模糊,因此技术上还需要有所突破。

如何观察噪声频谱密度及选择最合适的转换器
飞凯预增点评:受益液晶材料国产化,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
英伟达遇最大单日跌幅 一日蒸发一个AMD
联想控股披露旗下五大资产,打算分拆上市
索尼MDR-1AM2怎么样 初烧玩家入门砖
新人工耳蜗或将电极以光取代,将使用Micro LED技术
O‘Reilly调查:超过88%的人使用云基础架构
电力变压器的功能及作用
Hash哈希竞猜游戏系统开发方案(逻辑分析)详情
三星电子将于3月在韩国推出QD-OLED电视
不得不关注的六个LED照明技术细节
全国首条智慧地下电缆线路的监控信息正式接入
助力低碳,深耕低温锡膏技术引领行业工艺发展
有哪些平价的蓝牙耳机?四款适合学生的平价蓝牙耳机推荐
冠层分析仪的作用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
传感器前级信号处理
UWB室内定位高精度定位应用的宠儿
ADI新数字隔离器封装确保医疗和工业应用安全
基于A2DP框架的近距离无线音频通信研究
联发科公布第三季财报 营收达670亿元并表示对AI的投入已有相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