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提到cpu挤牙膏,不少玩家就很不爽,还有人表示2600k再战5年,这都差不多是9年前的cpu了,为什么单核提升这么难?
reddit上有个帖子今天讨论的很热烈,网友mediocreleader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晶体管密度对单核性能没啥影响?
他举了amd与intel处理器的例子,amd的锐龙3000都使用了台积电7nm工艺了,晶体管密度达到了96.5mtr/mm2,也就是一平方毫米将近1亿个晶体管了,而intel的14nm工艺晶体管密度是37.5mtr/mm2,大约只有前者的1/3。
在三倍密度的优势下,为什么7nm锐龙的单核性能跟14nm酷睿差不多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reddit网友的热烈讨论,各位网友引经据典展开了自己的分析、讨论,不过并没有谁拿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解释。
本质上来说,晶体管密度跟单核性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摩尔定律多年来指导的主要还是晶体管密度、核心面积这些,但是从16/14nm节点开始,不仅摩尔定律放缓甚至说失效,厂商对新工艺的命名也更多地是出于商业营销了,这点上三星台积电都承认过。
arm cto前几年就做过表态了,半导体工艺从16nm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性能提升了。
至于大家看到的厂商宣传新工艺提升了xx性能,那是对比的同功耗状态下的,有严格的限定情况。
别的不说,arm、台积电等公司2013年就宣传20nm工艺可以制造出3ghz的高性能处理器,实际上到现在的7nm工艺为止,高通、华为、苹果、三星尚无一家能够做到3ghz arm处理器的,最高频率都停留在2.8ghz上下几年了,更别说稳定频率了。
低功耗的arm提升单核性能都是如此艰难,更别说高性能的x86处理器了。
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显示屏系统设计
谷歌发明用于神经网络任务的AI芯片
非常艰巨的500天
变频器的应用广泛,变频器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保护汽车电池系统免于瞬变、短路和其他故障影响?
尽管是制程压制 可为什么7nm锐龙单核性能跟14nm酷睿差不多
如何治理导热油管道漏油问题
为什么说边缘计算将会是大势所趋
(信号与系统)2004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你会做吗?
用于光电集成封装的微透镜阵列
芯片供不应求,引发整个产业链涨价潮
AMD新款3A笔记本将上市,肾上腺素驱动正式支持RX5300M显卡
技术资讯 | PowerDC直流压降分析
最佳大电流PCB设计技巧
莱迪思半导体推出全新Lattice Drive解决方案集合
无线充电发射器(TX)解决方案
XPM10压力传感器噪音的影响
百度将推出可用来检测眼底疾病 新型AI照相机
光伏逆变器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
用于快速检测百草枯农药残留的纸基光化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