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都不愿看到9.7寸ipad pro的告别,但可以肯定的是,10.5寸机型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黄金尺寸与主力产品。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都会眉头一皱,明明去年才刚发布了9.7寸的ipad pro,而且性能与体验在自家产品中属于次顶级的地位,为何一年后就被10.5寸产品取而代之了呢?这款堪称苹果史上最短命产品的退市不禁让人担心ipad产品线的变动与命运,所以人们就会将更加关切的目光聚焦在这款10.5寸新品之上,它可能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力尺寸,它的表现也代表了今后ipad乃至平板电脑的发展方向。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款让很多人相信可以撼动笔记本电脑地位的强悍新品,来看看我这几天的深度体验吧。
如果你能看出尺寸的变化,算我输
虽然听起来10.5比9.7这个数字大了不少,但在机身尺寸上几乎没有变化,无论用眼睛看还是拿在手里,如果你没有超人的眼睛和敏感度,几乎不会觉察出来变化,只有把两款产品放在一起,你才能看出10.5寸这款“只是大出了一个边框”的宽度。
这样的好处就是你还可以接着用以前的保护套(如果它们不是太紧的话),但smart keyboard那款键盘就没辙了,所以苹果出了个新的。
虽然在账面参数上,10.5寸ipad pro比前任长了10mm,宽了5mm,重量增加了32g,但这些小到不易察觉的变化会提供与9.7寸产品相同的使用体验。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刚好可以用张开的单手横向拿住9.7寸ipad pro,而现在我也依然可以这样拿住10.5寸这款,说明苹果成功地将10.5寸屏幕塞到了9.7寸的机身里,所以从这方面来说,9.7寸产品退市也是无奈但却有必要的——因为二者在尺寸上几乎就是一款产品,而ipad序列里是不需要两款尺寸高度接近的产品的。
没人不喜欢窄边框,但没想象中那么窄
这大概是ipad诞生以来第二次改变边框尺寸了,上一次是从ipad 4(官方名称ipad with retina display)进化到ipad air。在手机进入全面屏的时代,ipad pro依然保持着“小拇指一样宽”的边框尺寸的确有点说不过去,更何况苹果是有能力做到屏幕尺寸扩大但却不增加机身尺寸这一点的。
但也许是看惯了全面屏手机,所以这次ipad pro的窄边并没有那么惊艳,只能说它符合之前的预期,但没有超出想象。
从10mm缩减到6mm,这个变化肯定是喜闻乐见的,因为它在没有带来任何负担的同事,还提升了屏幕面积,相当于“加量不加价”。
虽然边框尺寸没那么窄,但也避免了过窄而带来的误触问题,这恰恰是一些全面屏产品容易产生的副作用,所以10.5寸ipad pro在这方面取得了平衡,让整个机身看起来更干练,更简洁。
我猜测,如果苹果下一步想要继续缩窄边框,就只能在home键上想办法了,那里现在是最宽的部分。
所以在边框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苹果要的不是极致效果,而是平衡的体验。
屏幕大了20%很有用吗?
从9.7到10.5寸,屏幕尺寸增加了20%,这是苹果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20%不是个小数字,尤其在看网页、电子书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阅读更轻松了。如果用safari浏览器看腾讯数码的文章,10.5寸的正文字号明显大一点,减少了缩放的几率。此外玩游戏的时候也能感觉到画面变大带来的视觉效果增强,比如我喜欢玩的real racing 3这款赛车游戏,就比以前的速度感更强烈。
另外一个福利就是文字输入时的“全尺寸”键盘,每个按键的尺寸都有所增加,就好像是从12寸macbook的键盘扩展到了13寸macbook pro,这对于文字输入效率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为了怕你们觉得我是胡扯,在横屏状态我量了一下,10.5寸ipad pro文字输入时屏幕按键单个尺寸宽度为16mm,在按键间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比之前宽了1mm,别小看这1mm的变化,从理论上来说还真能减少相邻按键的误触。
当然这里要说到的是,苹果为了保持264 ppi的屏幕精度,将分辨率从2048×1536扩充到了2224×1668 ,因此app会有一定的适配问题,但这个现象并不会像当初12.9寸ipad pro上市时那么明显,毕竟两个分辨率相差的不多,而且需要适配的只是少数生产力工具,大多数app以及游戏都可以很好地兼容10.5寸ipad pro。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可能是你最值得掏钱的功能
近几代ipad pro都在屏幕上颇费心思,毕竟这是一款生产力工具,而在iphone问世10年之后,没想到苹果还能带来阅读体验的改变。
通常来说,刷新率越高人眼看起来越舒服,但你会说超过每秒24帧人眼就无法识别了,实际不是这样的。对于经常玩游戏的人来说,都知道帧数越高越好,特别是快速变化的画面,一款赛车游戏你可以轻易分辨出30帧与60帧的区别,而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网页阅读上。
当页面快速滚动时,60帧的迟滞明显大于120帧,你可以试试在旧款ipad上快速滚动网页时(别太快,不然看着都晕),上面的字是看不清的,所以你不得不停下来看看;而在具备pro motion技术的10.5寸ipad pro上面,以同样的速度滚动页面依然能够看清每行字,这个体验上的提升恐怕是iphone这种大屏设备诞生10年来,最大的阅读体验变化。
遥想当初乔布斯发布一代ipad时最大卖点就是电子阅读,现在这个流畅阅读的功能算是有点致敬初代的意味。
当然,对于ipad pro这样一款必须要维持10小时使用时间的移动设备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直维持在120hz刷新率,所以pro motion技术的精髓是瞬间变频。
而变频的衡量指标是对于手指和apple pencil的感应,当这两者在屏幕上操作时,刷新率就会提升到60hz甚至120hz,但是在电影、照片、写稿等不操作屏幕的状态下,依然恢复到常规刷新率,所以你不用担心具有这项技术的ipad pro太费电。
对于使用apple pencil的专业用户来说,最大刷新率提高到120hz带来了一个明显的提升,就是延迟率降低到了20ms,这就好像是你把鼠标指针的移动速度调快了那么立竿见影。
我做了一个实验,在上代ipad pro上面,用apple pencil快速划过屏幕画线条,能看到屏幕的反应实际上是跟不上手腕速度的,线条始终是在笔尖后面的,无法达到纸张绘画的效果。
但同样的动作用在新款ipad pro上面,就会发现线条明显能跟得上笔尖了,你可以更快速地重复这个动作,对于专业创作的人来说,ipad pro这个生产力工具进步明显。
苹果史上最强处理器有用武之地?
a10x处理器出现在10.5寸ipad pro身上并不意外,毕竟作为一款想要和笔记本抗衡的产品,就得拿点干货出来。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a10x fusion芯片对于剪辑4k视频、渲染3d图像和运行游戏这类复杂的任务是有明显提升的。
另外在核心硬件上值得一提的是,4gb内存的加入终于让人松了口气,同时这也是首款配备4gb ram的ipad设备,对于需要生成大文件或者频繁拷贝的操作来说,4gb内存可以算作顶级配置的一个分水岭。
首先还是不能免俗的跑分测试,geekbench显示新版10.5寸ipad pro得分为3823(单核)、9085(多核),而前代采用a9x处理器得分为3069、5247,刨除掉屏幕分辨率小幅提升的影响以外,多核得分的提升比较明显。
既然对于4k视频剪辑又提升,我们就来一波imovie导出4k视频的测试,10.5寸ipad pro的速度达到5分11秒,而前代用时为6分钟整,对于一段5分钟的4k视频导出来说,这个用时提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a10x处理器的优化以外,翻倍的ram容量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没有ios 11 ipad就不能叫pro
相比于这次ipad pro硬件上的改变,ios 11带来了更彻底的变革,硬件提升就好像买了新衣服,而操作系统换代则像是用知识充实了头脑。而且很明显的一点是,ios 11让ipad pro具备了生产力,从而可以叫板笔记本。如果不信,可以用以前的ipad pro升级一下ios 11,就知道这代系统所起的作用了。
从ios 10开始,ipad版与iphone版的差别越来越大,为了干翻笔记本,ios系统单独给了ipad pro不少大招,连使用习惯都越来越笔记本化了。
dock、files文件夹、支持拖拽的分屏操作,光看这三样你肯定以为是在说mac操作系统,但实际它们是ios 11 for ipad pro的最大变化,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了这代系统的设备都可以叫”ipad pro 2“了。
虽然ipad一直有dock的概念,但是与iphone的使用没有区别,而ios 11的dock则让你像mac那样使用这底下的区域,不仅可以加入最多13个图标,右侧还有经常开启的三个应用的图标。你可以在任何app运行时,从底部滑出dock,这是以前做不到的。
随时滑出dock有什么用呢?就是为了让你多利用分屏交互功能。
ios 10其实就给ipad提供了分屏功能,但使用起来有点费劲,需要从屏幕一侧滑向中间才能开启分屏模式,开启之后还要选择支持分屏的app,这个操作方法不仅效率低还经常让人想不起来怎么用,有点浪费了分屏本身的作用。
而ios 11之所以随时都能滑出dock,就是为了让dock上的常驻app可以轻易地进入分屏状态。比如你正在全屏状态下写pages,就可以从底部滑出dock,然后把dock上的qq拖到上面来,就进入了分屏状态,这个操作一步到位,相比以前省事很多。
你会注意到其实ios 11的多窗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分屏(slide over)一种浮屏(split view),这就具体要看app的支持程度了,区别在于分屏可以调整窗口的比例,而浮屏就像提示框那样始终悬浮在上面。无论哪种形式,对于ipad pro这块大屏来说都是很好的利用,减少了app切换的几率,还便于协作。
谈到协作,上一代ios 10就提供了窗口之间的拖拽功能,这次ios 11更进一步,几乎任何内容都能拖拽了,最实用的就是把邮件附件,直接拽到files文件夹里保存;或者说我一次要发送很多文件,直接拖到邮件里做附件就好了,在没有鼠标键盘的触摸屏面前,你还能想出比这更方便的操作吗?
如果你还觉得这些操作不够”电脑范儿“,那么files文件夹简直就让人找到了finder或者”我的电脑“的感觉。以往文件都是存在app里的,比如要找一篇稿子,ios的”桌面“肯定没有,只能打开pages或者word,这是典型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思路,而files的出现则让你像电脑系统一样,所有个人文件去files里找就行了。
不仅如此,ios 11还提供了网盘对接,除了icloud以外,国内的腾讯微云、百度网盘也可以支持,只是这个beta测试版暂未提供,估计秋天正式发布时就能看到了。
不过有一点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files只能看到个人文件,看不到系统文件,不像finder和”我的电脑“那样连系统隐藏文件都能找到。这个不奇怪,本来就是为了个人移动办公用,看那些系统文件是多余的。
除了这几个让ipad pro极具专业范儿的改进以外,多任务切换和任务中心的融合是必须要谈到的一点,也是ios 11 for ipad变化最大的地方。
首先,千呼万唤好多年的任务中心终于可以自定义了,也不用再左右滑动去控制音乐播放了,ios 11终于懂得用户的需要了,感谢程序猿一分钟。
这下你就不用再受系统束缚,可以把想要的小工具放到控制中心了,而且数量增加到了10几个,10几个啊!(目前测试最多15,目测21个不成问题,但是没有那么多支持的应用了)就冲这一点也得立刻升级ios 11。但有一点倒退的是,以往在app里面我想要调整屏幕亮度,只要上滑就能出现控制中心,直接调整就好了,但现在上滑首先出现的是dock,继续上滑出现的是多任务+控制中心混合界面,原来app的窗口缩小为了屏幕1/4,在这个界面下调整屏幕亮度,有种退出app的感觉,如果你在玩游戏或看电影,情绪是会被打断的,刚才让我感谢程序猿那一分钟不存在了。
顺便提一下,现在强制退出后台应用的操作方式也变了,只要把app一直上滑就行了,这一点倒是比以前方便了。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多任务窗口可以保存分屏状态,你可以再次使用以前用过的两个app组合,就省得再次拖拽窗口了。
当然ios 11的变化还有很多,说它是ios诞生以来变化最大的一个版本也不为过,其他细节上的变化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对于这代ipad pro来说,ios 11为其在生产力创作方面加分非常多。
存储空间堪比便携笔记本
在iphone 7都用上256gb存储空间的年代,ipad pro不翻倍到512gb就说不过去了,稍微发个牢骚的是,iphone和ipad pro如此”挥霍“闪存,起步只有256gb的macbook怎么想?
苹果比较精明的是,在闪存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每次推出大容量的高配机型,都把价格变相压低了,最明显的就是同为256gb配置的版本,这一代售价是5988元,比上代还便宜了400元,让你觉得虽然取消了128gb配置,但接受256gb这一档更轻松了,潜意识里就给自己升了个级。
同时也可以看出苹果在刻意用存储容量区分ipad pro与ipad,32gb这种小容量,只有在ipad上才能看到,专业机型的起步容量就很高。
一看就是亲生的保护套
这次随ipad pro苹果还推出了两款保护套,给我的感觉是,在apple pencil诞生21个月之后,苹果终于解决了它的携带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终于可以优雅地携带这款绘画工具了。
这款保护套可以同时收纳ipad pro与apple pencil,提供了4色可选,但卖到1148元已经超过apple pencil本身的售价了。而如果要把ipad pro、apple pencil和保护套配齐了,价格还是贵得让人咬牙,只能说搞艺术还是要有所付出的。
总结
10.5寸ipad pro在终结了9.7寸前任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移动办公与生产力创造,它极力想把用户从桌前拉到户外等移动场景,并且通过硬件升级、系统发力、app生态建设的多维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不能说2年的时间ipad pro家族就达到了这个目标,但它的确动摇了很多人,让人们看到”内容创作“并不只是笔记本的专长,很多场景ipad pro甚至比笔记本更高效。
从这一代来说,10.5寸是一个黄金尺寸,在屏幕与机身之间取得了平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相信这将是该产品线的主力机型。
同时我们也看到ipad家族在发展到第7个年头时与mac家族一样,走上了多样化发展的道路,从售价2000多的入门型ipad,到几乎与入门款macbook售价看齐的12.9寸顶配ipad pro,这之间的人群和市场是巨大的,通过不同的核心配置、存储空间以及屏幕尺寸,ipad家族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
ipad家族的发展也许正在改写一段历史,过去20年中国家庭的认知是必须要有一台家用电脑,过去10年职场人士的认知是一定要有一台笔记本,而未来这些角色很有可能被ipad取代。
使用免费的SDCC C编译器开发DS89C430/450系列
NINEKAN2真无线蓝牙耳机怎么样 值不值得买
速度快能耗低 光导AI芯片企业获盖茨等近千万美元投资
什么是5G核心网的微服务
FPC的结构层次的不同性质介绍
10.5英寸iPad Pro怎么样?新iPad Pro评测:未来长时间内的主力生产工具
电子工程师结合创造性与习惯
简单的mems陀螺仪姿态算法介绍
软通动力天枢元宇宙研究院在南京江宁高新区揭牌成立
用于智能电网的基于红外的无线电力技术
一种利用金属纳米线上的表面等离激元干涉场作为激发源的超分辨激发和成像方法
高精地图的精益化管理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的数控机床信息集成系统设计
一文看懂康佳转型之路如何走
华为助力精诊科技打造多模态融合的手术计划工作站
word文档如何解密
雷达水位计介绍
保证SMT加工品质的三种方法!
NEO宣布启动 DevCon 2019
强力磁铁是什么?有哪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