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感器产业的差距到底在哪?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董永贵介绍,中国大致从1980年以后开始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传感器研究方面的发展水平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产品化方面的技术进步还不是很理想,很多传感器技术,其实国内的实验室研究水平并不是很差,可惜未能充分利用,没有转化为进入市场的成熟产品。
他说,传感器技术的研究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投入,一款传感器的研发,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国企业都承受不了这么长的周期。中国企业更难以承受失败,而传感器的研究失败的风险很高。
根据董永贵在日本访问时了解到的情况,日本企业支持的研发中,很多形不成产品,但是企业能够承受,10项中只要2项-3项能够变成产品就行。
“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企业都是准备去拿别人现有的东西。”董永贵说,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包括我们总是希望引进国外现成的、有自己项目的人才。“都不准备养鱼,而是捞一条鱼来。”
相比于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传感器在产品化过程中需要的投资一般不是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小型企业投资。在这方面,中国应该是有优势的。然而,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这也是一个短处。
传感器行业的一个特点是,传感器本身技术含量高,但单只传感器的价格一般不高。此特点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尽管传感器的技术附加值高,但单纯依赖传感器很难形成可观的产值。
按照董永贵教授的比喻,传感器有点像中药里的“药引”,本身功能很重要,但真正形成规模还需要依赖整服药剂才行。国外很多传感器公司一旦在某种传感器上有突破,很快会有相关的测量仪器开发出来。
而且,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机制下,传感器中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关键技术,往往呈现一种“诀窍”性质,被抄袭后,很难说清楚,企业也打不起官司。国内虽然也有mems传感器企业,但都是委托加工,搞不好就被加工企业自己拿去做了,目前的企业创新体系有很大的问题。
2012年的时候,一位国内传感器领域的前辈在一次会议上说,为什么中国传感器事业发展不好,就是缺乏能够到国务院讲课的领袖人物,这个领域研发的时间长,显着度不够,本身是很小的东西,所依据的物理现象是几十年、上百年前就发现的。
这位学者指出,这种研究实际上非常辛苦,比如说有一种加速度传感器,在石油行业中用于地震波测量,所依据的是苏联几十年前提出的原理,但是直到这位专家在苏联解体后,到了美国才形成产品得到应用。
“越是需要厚积薄发、广种薄收的领域,我们差距越大。”董永贵认为,现在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美国移动已为该国75%的人口提供了5G信号覆盖
自动驾驶汽车应用中每种类型的传感器的优势和劣势
UiPath在《IDC MarketScape:2022年全球云测试供应商评估报告》中获得领导者称号
SSD硬盘详细介绍
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处理器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
中外传感器产业的差距到底在哪?
高合HiPhi X实现车路协同下的生产下线无人驾驶
半年两位元老出局,格力的三驾马车瓦解
用颠倒开关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图
视频监控摄像机主要的技术有哪一些
分布式KVM坐席协作方案
明冠在铝塑膜领域的征战思路
IC前端设计(逻辑设计)和后端设计(物理设计)的详细解析
弱电厂家分享电缆放置注意事项-clan
AI技术如何从概念到现实?从产业体系到人的生活,如何利用AI的力量?
iPhone信号太差或将解决 iphone信号差怎么解决
HTC One X10宣传图曝光:电池成亮点
禾多科技自动驾驶系统带来的高速出行之旅
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智能家居适老化迎来发展
智慧交通的建设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