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奔驰S级搭载AR-HUD,掀起了HUD上车热潮

hud,heads up display,也称抬头显示系统,是一种综合的电子显示设备,可以将行车信息如导航、车速、电量/油量、adas相关信息等投射到前挡风玻璃或其他显示介质上,使驾驶员不用低头便可以看到这些信息,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
hud起源于航空领域,1988年通用首次引入汽车领域,但是发展一直不温不火,2020年奔驰s级搭载ar-hud,掀起了hud上车热潮。
来源:佐思产研
hud分类
基于显示方案不同,hud主要有3类:c-hud、w-hud、ar-hud。
c-hud:combiner hud,是第一代,组合型抬头显示系统,需要将影像投影到独立半透明树脂玻璃,成像区域小,只能显示车速、导航、油耗等,信息量有限。大多为后装,成本低廉,因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基本被淘汰;
w-hud:windshield hud,是第二代,挡风玻璃型抬头显示系统,利用光学反射将行车信息投射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显示效果较好,是当前的主流方案,已实现量产,显示内容比较多,如车速、导航、油耗、电量、温度、路况、天气、行车警告等。前装为主,光学结构复杂成本较高,2022年前装价格在1466元左右,代表车型有奥迪a8l、蔚来es8等;
ar-hud:augmented reality hud,是第三代,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系统,是未来人机交互的重要窗口,具备更远的虚像距离vid(》7.5m,甚至无穷远),更大的视场角(》10°*3°),更大的虚像尺寸(数十英寸),并且增加了adas信息显示。ar-hud在w-hud的基础上结合ar、adas和智能座舱,实现了车载信息和实景的融合,通过数字图像与真实场景的叠加,充分显示融合实景的车况、导航、来电显示、娱乐信息、路况、adas辅助信息等,为用户带来沉浸式驾车体验。由于其光学结构复杂且需要较强的算法支持,成本很高,2022年前装价格在5058元左右。代表车型有全新奔驰s级。
核心器件:pgu
hud的基本结构包含信息处理、投影显示处理部件组成,前者将信息转换成图像或文字后输出,后者通过反射投影装置将接收到的信息映射在前挡风玻璃上,其本质是光学反射原理,重点在成像环节,核心是pgu(图像生成单元),基于投影方式不同,主要分为 tft-lcd、dlp、lcos 方案。
图:大陆集团
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包括萤光管、导光板、偏光板、滤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薄膜式晶体管等。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低廉,大量运用于 w-hud;
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包括外壳、电机、dmd 芯片。dlp 数字光处理技术是美国德州仪器的专利技术,通过集成了数十万个超微型镜片的 dmd,光线经过 dmd 芯片时 dmd 表面布满的体积微小的可转动镜片便会由控制电路控制从而转动,反射光线形成图像投影。dlp 技术产生的图像分辨率高,对比度高,成像逼真,是目前 ar-hud 领域最为成熟的技术,但成本较高;
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包括印刷电路板、硅层、反光涂层、液晶层、对位层、透明电极、盖玻片。光源穿过偏振滤光片到达设备上,液晶体充当闸门或阀门,控制到达反光表面的光量。由于lcos 芯片对封测技术要求较高,光源为led时光效较低亮度不够,且目前激光光源车规级厂商少成本高,所以量产难度较大。目前基于 lcos 的 ar-hud 解决方案正在快速推进中,未来可能成为黑马,国内华为、一数科技等正在研发生产,其中华为 l cos a-rhud 已搭载于飞凡 r7。
hud产业链
hud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包括影像源、光学镜面、玻璃、软件等,技术要求高,主要依赖于进口,但pgu层面国内企业正加速崛起。中游为hud制造商,下游为整车厂。
图:智能汽车俱乐部
hud供应商
由于汽车智能化的逐步提高,adas技术不断成熟和普及,hud成了adas信息的最佳展示方式,提升了汽车的科技感和驾驶安全性。目前 hud 搭载车型的价格主要集中在 25 万以上,随着hud技术逐步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车载hud市场有望进一步下沉到中低端车型市场,未来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功能。
国内hud供应商主要以外部头部供应商为主,其中日本精机和电装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国内头部自主供应商凭借完善的配套设施、低成本、本土化等优势不断抢夺外资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其中华阳集团凭借13.6%的市场占有率进入市场份额前三。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0年标配hud的市场份额前五为日本精机(33.3%),大陆(27.0%),电装(20.1%),台湾怡利(9.1%),江苏泽景(3.6%)。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规模化应用使成本下探,自主tier 1供应商加速崛起,2021年国内hud市场份额前五,分别为电装(39.4%),华阳集团(16.2%),台湾怡利(16.0%),大陆集团(11.1%),日本精机(9.3%)。
另外,外资hud供应商在国内的客户主要还是奔驰、宝马、大众等外资和合资品牌,内资供应商以本土车企为主。外资优势主要是w-hud领域,在ar-hud领域,国内外供应商处于同一起跑线,考虑到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率,以及国内产品落地周期短,ar-hud有望成为弯道超车的一款产品。


视频压缩后会伴随哪些常见问题?
新能源汽车有四大类,为什么都喜欢造纯电动汽车
英伟宣布将会把GeForce Now云游戏服务引入安卓手机上
智慧工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用电管理
智能化升级:AGV搬运机器人在物流和生产中的多方面优势
2020年奔驰S级搭载AR-HUD,掀起了HUD上车热潮
关于ARM中断控制器的介绍
Matter,IoT混乱时代的终结者
ST新海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349.72万元
什么是纳米技术电池?
安波福新一代高性能智能座舱平台实现量产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哪种技术可以开启下一个时代?
中国芯片公司排名 中国芯片公司排名前十
董明珠回应推出新一代5G手机
腾讯微博正式停止服务和运营,用户无法登陆但可备份数据
引导AI变得有道德,科技向善应成为恪守与贯彻的道德底线
华为P11什么时候上市?华为P11强势曝光,史上最强配置,售价7000!狙击iPhone8!
智能语音电话机器人也将是一把双刃剑
基于Compact PCI系统的通信公共平台设计与实现
开源架构RISC-V到底会不会有“被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