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Science杂志共同推出了一份《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

“我想知道,我想弄清楚。”——泉光子郎
2019 年 1 月 20 日,在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上,腾讯和 science 杂志共同推出了一份《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
图 | science 编辑 tim appenzeller 在会上介绍 《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图源:qq看点)
science 编辑部历年都会评选年度 科技突破,2019 年时他们从过去几年的十大突破里选出了 20 余项较为重大的项目分享给腾讯旗下qq 看点的团队。qq 看点方面则将这些设计成了一份问卷,向 10 万余位青少年进行兴趣调研,最终选出 10 大看点,推出了这份《青少年科学看点》白皮书。
这 10 个主题涵盖了宏观的宇宙,也囊括了微观的生物和分子,并且刨去了复杂冗长的科学理论,以结论为导向,直观且易懂。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用户对科学有着一定的兴趣,甚至是抱着满腔好奇心的用户,都能够详尽地了解这十项技术。
除了《青少年科学榜单外》,围绕青少年科普,腾讯还在会上宣布推出“腾讯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将以“企鹅号”为运营创作平台,通过分成机制、流量支持和权威标签认证等方式,鼓励具备专业知识的青少年参与创作科普内容,通过 qq 看点、qq 浏览器、天天快报等信息流平台、微视、yoo 等短视频平台以及腾讯视频进行分享,让科学知识持续惠及更多人。
qq 看点之所以能成为此次榜单的调研平台,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从后台数据来看,qq 看点的年轻用户群体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向往之情。在 2019 年 1 月(qq 看点)的热门科技列表之中,《人类收到 15 亿光年外太空讯号!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阅读数突破了 90 万,用户互动数量更是突破了 1 万次。
图丨 2019 年科技文章阅读榜单(来源:qq 看点)
当然,每一次点击背后都有其更深远的意义,信息时代的人们不仅关注数字,更愿意把眼光聚焦在那些用拇指“穿越”而来的年轻人身上。
缘何科学选中了 qq 看点?
qq 看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资讯产品,它依附于 qq 聊天软件之中,通过 qq 的消息界面即可进入。qq 看点定时会更新内容,并以文章标题的形式展示,当用户点击进入时就会看到完整的资讯内容。
这种交互方法和 qq 软件的聊天功能极为相似,同时它也赋予了 qq 看点强大的社交功能,允许用户能够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在同一时间推荐给好友列表中的朋友,也能够在 qq 看点中看到好友所推荐的内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强大的社交功能让资讯摆脱了以往一人看一人享的模式,也让这些看讯息的人不再孤单。他们之间可以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反哺了作为 qq 看点入口的 qq 聊天。
社交功能也是对算法的补足。即使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通过数据和算法了解人们的需求,但是除了冰冷的机器,年轻人也十分需要灵魂交织的
另一方面,qq 看点懂得抓住精准内容,因此他们深挖深受该群体所忠爱的游戏、二次元、明星、体育等消息,取而代之的 qq 看点没有大范围横向扩充内容,导致内容深度不足,亦或者是过于生硬晦涩难懂。
qq 看点由很多垂直频道组合而成,通过在主页面的点击,可以直接跳转至子频道。现在能将科技和科学分成两个频道的资讯产品实属难得,然而该产品就拥有走进实验室的“科普”频道,也有走出实验的“科技”频道。
此外,qq 看点也有专属的独家内容,比如 2018 年 9 月入驻 qq 看点的少女偶像团体养成节目《蜜蜂少女队》和《香蜜沉沉烬如霜》播出期间,主创罗云熙空降 qq 看点与用户互动等等。
2018 年 5 月 16 日,腾讯发布腾讯发布 2018 年第一季度财报,首次披露了 qq 看点的用户规模,财报显示,“qq 看点(qq 的内置新闻信息流服务)的日活跃账户超过 8000 万”。而截至 2018 年 9 月 dau 已经超过 1 亿,95 后、00 后的比重约占 7 成。资讯类产品经理常说的“年轻用户粘性低、不好抓”,就这样被 qq 看点突破了。
qq 看点非常了解年轻用户对资讯的需求,他们心里明白,并非所有 95 后都是嬉皮主义。相反,这些跃动的新鲜血液非常关注科技圈,是十足的进步主义份子。对于 science 这样的顶尖科学杂志来说,这是他们最想要得到的消息。
曾有一份调查显示,science 杂志的读者普遍在 35 到 45 岁的区间内,许多千禧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甚至连 science 的盛名都没有听说过。并不是他们不想看,只是这些为传播科研的工作者们没有找到一个适合拓展年轻群体的出口罢了。
由此一来,qq 看点和 science 之间形成了互补。后者在中国的年轻市场中,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品牌影响力,前者则通过算法和社交,在满足年轻人对科学内容的需求同时,让这些内容以极为灵活的形态展现。
圈子文化是否有助于传播科学?
年轻人都有圈子文化,或是偶像团体的“饭圈”,也有可能是游戏团体的“刀圈”、“撸圈”、“风暴圈”。这些圈子的构成是潜移默化和难以避免的,再加上 qq 与生俱来的社交列表,更是促进了圈子文化的诞生以及加强了内容在圈子文化的传播。那么,这样的圈子对于 science 来说,是否是好事呢?
e·m·rogers(传播学宗师,代表作《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中文译名《传播学史》)在 1962 年提出了“创新——采用理论”,在 1971 年加以改进之后,又提出了“创新决策过程理论”。1983 年,他发表了论文《创新的扩散》,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在该论文中,他给出了这样一个定论:
“早期用户就是愿意尝试新生事物,并愿意承担相应风险。这群人不但能包容技术初期的缺点,也会利用各种传播和交流形式来劝说其他人了解该技术。”
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有 5 个指标,只要多半满足,那么这一新生事物就一定会被传播,它们分别是: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性。
相对优势是指新生事物较旧事物之间的差距,它与传播力度呈正相关。《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所包含的内容,均是由 science 杂志筛选出来的顶尖突破技术,必然拥有极高的相对优势。
兼容性是指创新与潜在需求的匹配度,同样呈正相关。qq 看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将 science 所给出的内容以年轻人的需求为指标进行筛选,提高了内容的兼容性。
复杂性是指创新是否易于被用户所理解,呈负相关。上文提到,《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中的内容并不是像写在 science 中那样复杂难懂,相反它更直观,易于没有相关学科基础的人快速理解。因此,这样的内容展出降低了复杂性。
可实验性是指创新的复制能力,呈正相关。鉴于 science 杂志的内容往往取材于实验室之中,可实验性极低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的可观察性很好理解,依然是正相关。在信息时代,人们除了拥有文字,还可以在资讯产品中看到图片、音频、视频,甚至能点击跳转链接,直接进入相关的 flash 或者 h5 等等,可观察性得以提高。
综上,年轻人的圈子文化不仅不会造成信息闭塞,反倒是会因为 qq 看点而加强内容的传播性,进而验证了上文提出的“science 和 qq 看点之间相互获益”的观点。
科学是怎样炼成的?
人是复杂的群居动物,被了解世界和被世界了解这两种感情所包围。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想在 nature 、science 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不过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得到社会范围内的认可。
不仅如此,科技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技和科学,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出。

以物联网技术助力军工企业智能化升级
AI技术会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
oppor11什么时候时候上市?oppor11最新消息:又一项配置确认,骁龙660带来极致拍照效果
缓解等待焦虑,华为云CDN为您提供畅快下载体验
第二季度联想手机出货量30万台,几乎已被边缘化了
腾讯和Science杂志共同推出了一份《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
功率放大电路的计算及设计
视频监控DVR NVR占主导 硬盘问题存在硬伤
华数机器人荣获两江新区2022年度品牌发展奖励
LED闪烁灯制作教程
安徽省首条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示范线已投入试运营
EVgo正建设美国公共快速充电站最大的电池储能系统
WiFi及802.11标准于无线音频中的应用
用勤哲Excel服务器实现公司的全方位管理ERP系统
美国研制出大脑思维翻译器欲将思想变语言
15/16纳米闪存的工艺特征
基于FPGA器件采用分布式算法实现FIR滤波器及仿真研究分析
TI CC1312R SoC无线模块E70-400M14S1B产品概述
台积电1.4纳米用地计划曝光 约2026年可提供建设用地
汽车系统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