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文件管理从用户的层面介绍了linux管理文件的方式。linux有一个树状结构来组织文件。树的顶端为根目录(/),节点为目录,而末端的叶子为包含数据的文件。当我们给出一个文件的完整路径时,我们从根目录出发,经过沿途各个目录,最终到达文件。
我们可以对文件进行许多操作,比如打开和读写。在linux文件管理相关命令中,我们看到许多对文件进行操作的命令。它们大都基于对文件的打开和读写操作。比如cat可以打开文件,读取数据,最后在终端显示:
$cat test.txt
对于linux下的程序员来说,了解文件系统的底层组织方式,是深入进行系统编程所必备的。即使是普通的linux用户,也可以根据相关的内容,设计出更好的系统维护方案。
存储设备分区
文件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把大量数据有组织的放入持久性(persistant)的存储设备中,比如硬盘和磁盘。这些存储设备与内存不同。它们的存储能力具有持久性,不会因为断电而消失;存储量大,但读取速度慢。
观察常见存储设备。最开始的区域是mbr,用于linux开机启动(参考linux开机启动)。剩余的空间可能分成数个分区(partition)。每个分区有一个相关的分区表(partition table),记录分区的相关信息。这个分区表是储存在分区之外的。分区表说明了对应分区的起始位置和分区的大小。
我们在windows系统常常看到c分区、d分区等。linux系统下也可以有多个分区,但都被挂载在同一个文件系统树上。
数据被存入到某个分区中。一个典型的linux分区(partition)包含有下面各个部分:
分区的第一个部分是启动区(boot block),它主要是为计算机开机服务的。linux开机启动后,会首先载入mbr,随后mbr从某个硬盘的启动区加载程序。该程序负责进一步的操作系统的加载和启动。为了方便管理,即使某个分区中没有安装操作系统,linux也会在该分区预留启动区。
启动区之后的是超级区(super block)。它存储有文件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文件系统的类型,inode的数目,数据块的数目。
随后是多个inodes,它们是实现文件存储的关键。在linux系统中,一个文件可以分成几个数据块存储,就好像是分散在各地的龙珠一样。为了顺利的收集齐龙珠,我们需要一个“雷达”的指引:该文件对应的inode。每个文件对应一个inode。这个inode中包含多个指针,指向属于该文件各个数据块。当操作系统需要读取文件时,只需要对应inode的”地图”,收集起分散的数据块,就可以收获我们的文件了。
最后一部分,就是真正储存数据的数据块们(data blocks)了。
inode简介
上面我们看到了存储设备的宏观结构。我们要深入到分区的结构,特别是文件在分区中的存储方式。
文件是文件系统对数据的分割单元。文件系统用目录来组织文件,赋予文件以上下分级的结构。在硬盘上实现这一分级结构的关键,是使用inode来虚拟普通文件和目录文件对象。
在linux文件管理中,我们知道,一个文件除了自身的数据之外,还有一个附属信息,即文件的元数据(metadata)。这个元数据用于记录文件的许多信息,比如文件大小,拥有人,所属的组,修改日期等等。元数据并不包含在文件的数据中,而是由操作系统维护的。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元数据就包含在inode中。我们可以用$ls -l filename来查看这些元数据。正如我们上面看到的,inode所占据的区域与数据块的区域不同。每个inode有一个唯一的整数编号(inode number)表示。
在保存元数据,inode是“文件”从抽象到具体的关键。正如上一节中提到的,inode储存由一些指针,这些指针指向存储设备中的一些数据块,文件的内容就储存在这些数据块中。当linux想要打开一个文件时,只需要找到文件对应的inode,然后沿着指针,将所有的数据块收集起来,就可以在内存中组成一个文件的数据了。
数据块在1, 32, 0, …
inode并不是组织文件的唯一方式。最简单的组织文件的方法,是把文件依次顺序的放入存储设备,dvd就采取了类似的方式。但如果有删除操作,删除造成的空余空间夹杂在正常文件之间,很难利用和管理。
复杂的方式可以使用链表,每个数据块都有一个指针,指向属于同一文件的下一个数据块。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零散的空余空间,坏处是对文件的操作必须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如果想随机存取,那么必须遍历链表,直到目标位置。由于这一遍历不是在内存进行,所以速度很慢。
fat系统是将上面链表的指针取出,放入到内存的一个数组中。这样,fat可以根据内存的索引,迅速的找到一个文件。这样做的主要问题是,索引数组的大小与数据块的总数相同。因此,存储设备很大的话,这个索引数组会比较大。
inode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在内存占据空间不与存储设备相关,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但inode也有自己的问题。每个inode能够存储的数据块指针总数是固定的。如果一个文件需要的数据块超过这一总数,inode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多出来的指针。
inode示例
在linux中,我们通过解析路径,根据沿途的目录文件来找到某个文件。目录中的条目除了所包含的文件名,还有对应的inode编号。当我们输入$cat /var/test.txt时,linux将在根目录文件中找到var这个目录文件的inode编号,然后根据inode合成var的数据。随后,根据var中的记录,找到text.txt的inode编号,沿着inode中的指针,收集数据块,合成text.txt的数据。整个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三个inode:根目录文件,var目录文件,text.txt文件的inodes。
在linux下,可以使用$stat filename,来查询某个文件对应的inode编号。
在存储设备中实际上存储为:
当我们读取一个文件时,实际上是在目录中找到了这个文件的inode编号,然后根据inode的指针,把数据块组合起来,放入内存供进一步的处理。当我们写入一个文件时,是分配一个空白inode给该文件,将其inode编号记入该文件所属的目录,然后选取空白的数据块,让inode的指针指像这些数据块,并放入内存中的数据。
文件共享
在linux的进程中,当我们打开一个文件时,返回的是一个文件描述符。这个文件描述符是一个数组的下标,对应数组元素为一个指针。有趣的是,这个指针并没有直接指向文件的inode,而是指向了一个文件表格,再通过该表格,指向加载到内存中的目标文件的inode。如下图,一个进程打开了两个文件。
可以看到,每个文件表格中记录了文件打开的状态(status flags),比如只读,写入等,还记录了每个文件的当前读写位置(offset)。当有两个进程打开同一个文件时,可以有两个文件表格,每个文件表格对应的打开状态和当前位置不同,从而支持一些文件共享的操作,比如同时读取。
要注意的是进程fork之后的情况,子进程将只复制文件描述符的数组,而和父进程共享内核维护的文件表格和inode。此时要特别小心程序的编写。
总结
这里概括性的总结了linux的文件系统。linux以inode的方式,让数据形成文件。
推进光谱视觉智能快检的应用落地,光信科技获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一文看懂功放的工作原理与作用
科创板铂力特监事、监事会主席宫蒲玲介绍、履历信息
新世相 智能家居不再专属于年轻人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Linux以inode的方式,让数据形成文件
基于LCDSI71263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FF的领先技术优势获得恒大支持
台湾仍为全球PCB龙头,中国内地厂商急起直追
记脚本小子的一次渗透全过程
CC1000内部结构框图
高通创投宣布对五家中国公司的风险投资,培育5G+AI创新
感情满满,小米5降价只为迎接下一代的小米6发布
5G毫米波未来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LTC6228高速运算放大器
智能家居产品如何一步一步逐渐走向高端装修领域
TurboDrive技术:突破带宽限制,让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50%!
一种可以作为人造肌肉用于微仿生机器人的新材料
CDCE 2023国际数据中心展 | 构筑绿色算力底座,让数字世界坚定运行
如何实现紧致化的视觉大数据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