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英飞凌推出了全新的igbt7,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专为电机驱动设计,可谓项目“配7”,性能“配齐”
很多同学好奇,为什么igbt7能实现这样的性能?
igbt7的结构相对于前代,有了哪些改进?
那么就让我们跟着这篇论文
看看这新一代的技术领航者
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吧
摘要
本文介绍了针对电机驱动进行优化的全新1200 v igbt和二极管技术。该igbt结构基于全新微沟槽技术,与标准技术相比,可大幅减少静态损耗,并具备高可控性。而二极管因为优化了场截止设计,其振荡发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在功率模块中,igbt和二极管的出色性能可带来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更大的输出电流。不仅如此,通过将功率模块的最高结温提升到175 °c,输出电流可增加50%以上。
引言
在现代功率半导体器件中,提高开关速度、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不同具体应用对器件性能需求有差异,在某些应用中,对制衡开关速度的其他性能,有更高优先级的需求。就电机驱动应用特性而言,由于电机和电缆的固有隔离,导致其面临着开关速度受限的严重挑战。即开关斜率(dv/dt)被限制在2 - 10kv/μs的范围内,典型目标为5kv/μs。此外,用户采用的典型开关频率(fsw)也低于8khz。这两点改变了器件开发时参数优化的优先级,快速开关和高开关频率需求的重要性有所减弱。简而言之,对电机驱动而言,降低静态损耗成为了功率半导体的发展重点,开关损耗变得次要了。
本文围绕英飞凌igbt7和emcon7展开分析和讨论。主要基于三个基本概念:首先,igbt7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静态损耗,同时提高开关参数的可控性,实现应用所需的最优特性;其次,全新emcon7能够实现更干净的开关,即减少振荡,同时降低功率损耗;第三,则是基于优化功率模块设计,将暂态的最高允许结温(tj)提高至175°c时,使igbt和二极管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过载运行需求。基于这些igbt和二极管概念,本文介绍了在设计过程中,对器件性能调节的思路,展示了igbt和二极管之间潜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指出了它们给电机驱动应用带来的主要优势。最后,本文还着重说明了igbt7与标准技术相比所做的改进,并进行了全面比较。
igbt7技术介绍
本章节将围绕igbt7技术展开介绍、讨论和分析。igbt7采用了基于新型微沟槽(mpt)的igbt结构。它采用基于n-掺杂的衬底的典型垂直igbt设计,p基区内的n型重掺杂构成了发射极接触结构。通过在电隔离的沟槽刻蚀接触孔,确定了沟道和栅极。在n-衬底的底部,通过p+掺杂实现了集电极区。在n-衬底和和p+之间,通过n+掺杂实现了场截止(fs)结构。它可以使电场急剧下降,同时会影响器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图1 mpt结构示意图及其采用的沟槽设计:有效沟道沟槽(中),无效的栅极沟槽(左上)以及发射极沟槽(左下)
不同于igbt4等主流器件,igbt7里的沟槽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作为有源栅极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栅极电压施加到沟槽,在沟槽两侧形成导电沟道。其次,mpt结构还能够实现发射极沟槽和伪栅极,两者都是无效沟槽。对于发射极沟槽来说,沟槽直接接到发射极电位。对于伪栅极来说,栅极电压施加到沟槽。但是因为这些沟槽周围没有发射极接触结构,二者均无法形成导电沟道。这三种沟槽单元类型能够精细化定制igbt。
通过增加有源栅极密度,能够增加单位芯片面积上的导电沟道。一方面,由于器件输出特性曲线更陡,可降低静态损耗。另一方面,更高的有源栅极密度,可能导致短路耐受性降低。而如果使用发射极沟槽和伪栅极,情况将有所不同。增加的无效沟道密度减少了有效导电沟道的数量,抵消了上述影响。除此之外,发射极沟槽和伪栅极改变了芯片的电容耦合。具体来讲,单位芯片面积上的的伪栅极与有源栅极数量增加,使得栅极-发射极电容(cge)增加。反之,更多的发射极沟槽导致集电极-发射极电容(cce)增加。于是,发射极沟槽的数量相比有源栅极和伪栅极的数量确定了集电极-栅极电容(ccg),即米勒电容。总而言之,开关参数,尤其是igbt7的可控性直接取决于所选设计,即取决于有源栅极、伪栅极和发射极沟槽的数量。
图 2 不同单元设计对应的igbt7动态折衷曲线(tj = 175 °c时的etot和tj = 25 °c 时的dv/dtmax,on)。驱动器应用的dv/dtmax,on = 5 kv/μs由虚线突出表示。插图:不同器件设计的电容ccg,cge与cσ比值。
通过栅极电阻控制dv/dt会影响总损耗(etot),并导致etot随dv/dt降低而增加。器件设计对可控性的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可见图2,图2显示了四种元胞设计的etot vs dv/dt曲线,即额定电流(inom)下,tj = 175 °c时的导通损耗(eon)、关断损耗(eoff)和恢复损耗(erec)的总和,对比在0.1·inom,tj=25°c时,开通过程的最大电压斜率(dv/dtmax,on)。dv/dtmax,on 之所以在0.1·inom 和 tj = 25 °c条件下进行测量,因为最陡的dv/dt通常是在这些运行条件下观察到的。rg取值从高dv/dtmax,on下的小rg值到低dv/dtmax,on下的大rg值之间变化。通过比较这四种元胞设计,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只有设计1提供了13kv/μs的 dv/dtmax,on可控范围,同时etot增加不到25%,这也是目前关键应用范围内最低的etot。在较大的dv/dtmax,on下,设计2和4可提供类似的etot,但是dv/dtmax,on都大于5kv/μs。在这两种设计中,ccg的影响尤为明显:尽管cge/cσ(cσ= cge + ccg+ cce)的比率相同,但设计4的ccg只有设计2的一半。因此,ccg是影响可控性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设计3能够提供高可控性且dv/dtmax,on的变化范围广,但在相同的dv/dtmax,on变化范围内,如2-10kv/μs之间,设计3的etot明显大于设计1。设计3的这种表现,是因为其有源栅极密度高于设计1,而ccg低于设计1。因此,设计3也无法满足目标应用的要求。本文仅建议在电机驱动应用中采用设计1,即igbt7的目标设计。
图3 vdc= 600 v ,tj,max时,igbt4和igbt7的开关曲线。其中,绿色代表igbt4,蓝色代表igbt7;开通以细线表示而关断以粗线表示;虚线对应于vce,实线对应于ic/inom。插图为tj = 150 和175 °c,vdc= 800 v时的igbt7短路开关曲线。
现在,我们将重点放在igbt7的目标设计上,人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如何通过提高可控性来影响开关特性和短路鲁棒性?图3显示了igbt7以及主流的参考器件(igbt4)的开关曲线。两个器件均在600 v直流母线电压(vdc)和相等的l·inom下工作。选取合适的rg,使两个器件均满足tj = 25 °c,0.1·inom时dv/dtmax,on= 5 kv/μs。两个器件均显示出干净的关断曲线,不过igbt7的的过压峰值(vpeak)较小。导通时也是如此,二者均未显示出振荡特性。igbt7的峰值电流比igbt4更明显,但是电压下降更快。这两种效应都与igbt7可控性的改善有着直接关系,可解释如下:开关期间,内部电容耦合导致器件的dv/dt可控。开关即将结束时,发生电荷再分配,从而导致明显的第二次电流峰值。在此期间,电压斜率减小并且出现上述电压拖尾,这与二极管性能无关,也与寄生导通效应无关。图3的插图显示了igbt7的短路开关曲线。显然,igbt7提供了干净的短路开关,即使在tj = 175 °c时,也可承受标准的短路时间,如在tj = 150 和175 °c时短路时间分别为8 和 6 μs 。
图4 不同温度条件下igbt4 和igbt7的折衷曲线图。插图:igbt4和igbt7 在tj = 25 和 150 °c 时etot和ic/inom的对比。
图4显示了igbt4和igbt7折衷曲线。分别给出了inom下,tj = 25 - 150 °c 和 tj= 25 - 175 °c(以25 °c为步长)期间的集电极-发射极饱和压降(vcesat)vs eoff曲线。tj = 150 °c 时,igbt7的静态损耗比igbt4小500 mv,而eoff区别较小。因此,在动态损耗相当的情况下,igbt7的静态损耗明显更小。这突显出了新元胞设计的优点。mpt结构允许大大提高器件漂移区载流子浓度,在保持类似关断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极低的静态损耗。图4的插图显示了tj = 25 和 150 °c,dv/dtmax,on = 5 kv/μs时,igbt4 和igbt7的etot与工作电流的关系。两种组合都显示出etot典型的抛物线特性。特别是在tj = 150 °c时,igbt7 和igbt4的etot最大偏差小于15%。因此,由于静态损耗显著降低,igbt7在典型应用条件下具有明显优势。
emcon7技术介绍
在深入了解了igbt7技术后,本文接下来将重点放在新一代二极管上。如图5所示,emcon7的设计基于垂直pin二极管结构。低掺杂(n-)衬底形成pin二极管的漂移区,顶部的p掺杂区形成二极管的阳极结构。底部有一个更强的n掺杂(n+)区,形成了二极管的阴极。在n- 漂移区和 n+ 阴极区之间,合适浓度的n型掺杂实现了fs结构。
图5 基于pin结构的二极管设计示意图
我们都知道,器件的阻断电压(vr)和关断软度很大程度上受fs设计的影响。为了研究fs和二极管性能的相互作用,本文将围绕三种设计展开分析,并与主流的ec4二极管进行性能比较。所选fs设计思路如下:fs设计1和fs设计2处于同一个设计折衷曲线。其中,fs设计1是最激进的设计,它结合了更高的阻断电压和更低的软度。fs设计2对应于传统方法,能够提供适度的阻断电压和软度。fs设计3是一种优化型设计,可在相同的阻断电压下,实现更高的软度,从而实现新的折衷曲线。
图6:左:vdc ≤ 900 v,1/10 · inom且tj = 25 °c时,ec4与三种研究fs设计的开关曲线。右:与ec4相比,不同fs设计的vr。
为了研究fs设计和性能之间的影响,本文对三种设计的开关曲线展开了分析。图6显示了基于三种不同设计的新的二极管与ec4相比的二极管恢复特性。对二极管来说,高vdc是最严酷的开关条件。这时二极管的软度达到最低,可能导致开关期间产生更严重的振荡和更高的vpeak。因此,测量时,vdc增至900v,所有二极管在tj = 25 °c,二极管电流(id)为1/10 · inom时开关。测试采用的l·inom = 8000 nha。图6显示了开关曲线(左),以及与ec4技术相比,上述设计的最大阻断电压(右)。ec4在振荡和过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开关特性。尽管出现了过电压,但过电压峰值小于60v,因此避免了损坏二极管。只有在电流换向的最后,才在拖尾电流区域中看出轻微的振荡。参考ec4的特性,对上述fs设计的评估总结如下:fs设计1开关性能最差。与ec4的尖峰电压相比,其vpeak增加了一倍以上,剧烈的关断振荡不仅发生在拖尾电流中,同时还发生在清除二极管电荷载流子后。除此之外,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可能的过电压损坏,器件无法在vdc=900v下工作。因此,我们仅对fs设计1分析到vdc = 800 v。fs 设计2提供的开关特性几乎与参考器件一致。它出现了较小的vpeak,仅在拖尾电流中发生关断振荡。关断振荡的幅度也与参考器件相当。fs设计3展示出了最出色的开关性能,而且要比参考器件更好。在开关过程中,没有观察到关断振荡和明显的vpeak。从这个角度来看,fs设计3是ec7的目标设计。
图6显示了研究中的不同fs设计和ec4最大阻断电压的对比(右)。与ec4相比,fs设计1阻断电压增加了85 v,其他两种设计的阻断电压几乎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开关特性差异,阐述如下:与fs设计2相比,fs设计1的空间电荷区明显地穿通到fs区中。因此阻断电压增加,同时导致振荡加剧。因此,通过调节fs设计在折衷曲线上位置,器件性能便从高阻断电压和低软度变为低阻断电压和高软度。如fs设计3所示,利用偏移的折衷曲线,软度甚至在阻断电压略有增加的情况下有所改善。图7显示了tj = 25 °c,vdc= 300, 600, 800, 和 900v,1/10 · inom时,ec4和ec7的开关曲线。和预期一样,不论在何种情况下,ec7都提供了更软的开关和更低的vpeak。
图7 vdc = 300, 600, 800 及 900 v,1/10 · inom,tj = 25 °c时,ec4和 ec7的开关曲线。
图8显示了ec4和ec7的折衷曲线。ec4和ec7在不同inom下的正向电压(vf),分别在tj = 25 - 150 °c和tj = 25- 175 °c(步长25 °c)的温度范围内显示。同时给出了在对应inom和温度范围的erec。此外, 通过选择合适的rg,erec在dv/dtmax,on = 5 kv/μs进行测试。通过比较这两种二极管技术,我们发现tj ≥ 150 °c 时,ec7的静态和动态损耗要低于ec4。尽管ec7在tj = 25 °c时,静态损耗略大,但在tj ≤ 50 °c时,观察到折衷曲线的交叉点。因此,在典型的应用范围内,ec7技术在静态损耗和erec方面要优于ec4技术。插图显示了测得的ec4、ec7以及上述fs设计的vpeak(色码与图6相同)。这些结果再次突显了与所选fs研究设计以及ec4技术相比,ec7技术的性能优势。
图8 inom下显示了的erec和vf的ec4和ec7技术的折衷曲线。插图:id = 1/10 · inom tj = 25 °c,不同vdc下的ec4, ec7以及另外两个fs设计的vpeak。
以上就是对igbt7以及emcon7芯片技术的解析。再先进的芯片,也要封装在模块中才能为我们所用,所以下节我们将对比igbt4和igbt7功率模块的性能特点,敬请期待!
Arm年度技术论坛
满足多种需求的DSP架构解决方案
动力汽车用动力锂电池组的几种冷却方式
TCL液晶显示助力精彩亚运完美呈现
什么是WISP
英飞凌IGBT7和EmCon7分析和讨论
路由器的概念、功能及发展趋势
CIS产能诱惑再起
5G作为新基建细分行业,将带动物联网电子的发展
四合一气体检测仪数值范围,气体检测仪品牌哪个好?
一本Verilog HDL代码对应电路的书,助你快速编写可综合模型
安森美2023财年第一季度收入19.597亿美元 业绩超预期
5G智能手机销售预估下调,台积电5nm订单满到年底
使用重新设计的紧凑型 BLDC 驱动器提高电机性能
面对“疯X”和“疯8”,中国厂商应该这样做
【成功案例】通过Z-Wave LR方案助力Alarm.com实现智能漏水检测
联发科与捷豹电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瑞波开源了首个比特币插件并实现了一笔交易在7个不同账本中的转移
使用ATtiny2313A AVR微控制器即可实现高速读取正交编码器信号
简单全面!一文读懂自动驾驶需要的所有传感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