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线仪式
图1 首款24v tcu产品量产下线仪式
近日,联合电子首款24v 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控制器(24v tcu)在柳州厂顺利下线。作为联合电子自主研发的产品,24v tcu将广泛应用于商用车的自动变速箱系统,助力商用车自动变速发展,极大提升商用车的驾乘品质。
图2 24v tcu
产品特色
充分考虑各类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控制需求,提升商用车驾驶的便易性和舒适性,联合电子研发的首款高集成度、高兼容性的24v 变速箱控制器,主要特征包括:
贴合市场
自动变速箱在欧美商用车上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欧洲已接近90%的使用,而在我国商用车上自动变速箱的搭载率还很低,2019-2022年都低于5%;但市场预测我国从2022年起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搭载率会高速发展,尤其在重型商用车领域。联合电子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新一代24v变速箱控制器平台。该tcu平台可以兼容24v/12v供电,可以覆盖amt,at等多种商用变速箱应用,满足商用车更长里程使用要求以及更严苛的振动条件;使用32位高性能处理器,提供多通道高精度电磁阀/电机驱动,集成imu,支持can-fd通信,满足fota和autosar架构等应用需求,最高可支持asil-c功能安全等级并支持信息安全功能扩展。
功能强劲
1. 集成更长寿命的电子器件。通过严苛的高温耐久试验,满足商用车更长里程使用要求,为货物运输注入更加可靠的力量。
2. 采用特殊的设计和工艺,满足iso16750商用车严苛的振动要求。商用车的振动等级及耐久时间要求远高于乘用车,针对性地设计了减振方案,满足振动耐久试验要求;采用了免装减震垫的设计方案,产品性价比更加突出。
3. 兼容电磁阀和电机驱动控制,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商用车变速箱,包括传统amt,at等也包括混合动力变速箱和电驱动用变速箱。
4. 采用全新的系统电源架构,可以适用于商用车不同的供电环境。传统商用车的系统供电电压有12v和24v两种配置,为适应不同的供电状态,采用兼容12v和24v的供电模块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宽产品的应用场景。
5. fota远程刷新可以支持24v tcu软件进行快速迭代,为提高商用车的维修维护效率并降低相关成本创造条件。
性能卓越
1. 支持更丰富的输入信号采集(最多可支持22路数字输入、12路模拟输入,兼容6路sent信号输入);特别增加支持1路3/6轴惯性质量单元imu用于商用车坡度和载重估算。
2. 支持更多的通讯方式(3路can,1路lin),支持can fd,can唤醒以及支持用于中重型道路车辆通讯的j1939/can协议的全标定方案。
3. 支持多达21路电磁阀控制以及多方式电磁阀控制兼容设计(pwm开环、电流闭环、开关型控制兼容)。
4. 支持3路电机/电磁铁驱动,兼容dc和bldc电机驱动,支持电磁铁无传感器位置检测方案。
安全可靠
依托于联合电子功能安全开发体系,采用三层功能安全架构,充分考虑iso26262中针对商用车的特殊要求,最高可支持iso26262 asil c安全等级要求。
更多优势 更多获益
1. 硬件预留信息安全配置,可以支持信息安全功能扩展,灵活应对产品信息安全功能升级。
2. 软件支持深度sharing合作开发模式,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定制化开发需求。
3. 本地化的项目团队,快速响应客户项目批产进度和变更需求。
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和变速箱控制领域多年积累的开发经验和技术优势,联合电子商用车变速箱控制器平台化的方案和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商用车不同类型变速系统的控制需求,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持续迭代升级,秉承科技驾驭未来出行的新愿景,与客户共同描绘未来发展新蓝图,使商用车更好的服务社会。
欢迎转载!
转载须署名联合电子并注明来自联合电子微信!!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原文标题:联合电子首款24v 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控制器批量下线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联合电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交换机中光口是如何配置的
linux安装网卡驱动教程
骁龙810对比805:新一代系统芯片有何提升?
3d光学轮廓仪干什么用的?
基本电能质量测量方法和常见问题原因
联合电子首款24V 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控制器批量下线
2045年半导体行业会是什么样?
锁定今晚!为大家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星火1号线上培训课程,敬请期待!
OPPO 陈明永:竞争不是你死我活, “科技为人以善天下”
电源管理芯片U6101成OB、CR替代料新宠
加密货币市场有一天会膨胀到40万亿美元
小米屏下摄像头手机或于CES2020亮相
配电房智能管理系统
中国高端通用芯片崛起 为经济转型注入不竭动力
一文详解Linux的perf_event
AMD正在重塑现代数据中心,为运营商5G发展奠基
小型多媒体有源音箱的设计及实现
小编科普几种常见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发光材料 将有助于提高MicroLED生产的成本竞争力
联想(Lenovo)笔记本的命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