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在汽车中的市场现状及具体应用情况

汽车芯片中,负责计算处理的主要有mcu和soc。传统应用,特别是燃油车,mcu所占比重很大,soc用量很少。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化水平的提高,soc用量大幅增加,有超过mcu之势,那么,车用mcu还有未来吗?本文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mcu应用广泛,你能想到的各种商业、工业、消费类电子设备,绝大多数都会用到mcu,在所有应用中,汽车对mcu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是最高的,同时也是mcu最大的应用领域,2021年,在整个mcu市场中,车用部分占比达到38%-40%。目前,汽车 mcu市场规模约为80亿美元,2022-2025年cagr为11%,高于mcu行业平均水平。
在单车用量方面,以一辆奥迪豪华型suv为例,共使用了38个mcu,其中,动力系统使用2个,底盘和安全系统使用12个,adas使用6个,信息娱乐系统使用8个,车身和其它系统使用了10个mcu。这样的用量并不算多,有的汽车能用到近百个mcu。
价格方面,汽车mcu的asp显著高于其它应用,2021年达到3.1美元。自2020年以来,因为供不应求,汽车mcu价格上涨16%,2021年上涨22%,在所有应用类型mcu中涨价幅度最大。yole预计,未来汽车mcu的价格仍将处于高位。
在所有精度(位数)的mcu中,32位是主流,占比接近77%,16位约为18%,8位占5%左右。32位的营收占比达77%,出货量占比约40%,因此,32位mcu在汽车市场占比最大,市场规模约为58亿美元。
01、汽车mcu的当下与未来
以上简单介绍了汽车mcu市场的宏观情况,下面看一下mcu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普及之前,汽车的各个功能块由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控制,mcu则是ecu的核心,除了mcu,ecu还集成了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i/o)、模数转换器(adc),随时监控各种汽车运行数据(刹车、换挡、速度、航向角等),以及汽车运行的各种状态(加速、打滑、油耗、前车距离等),并根据预先设计的程序逻辑计算各种传感器送来的信息,处理后把各个参数发送给相关的执行模块,执行各种预定的控制功能。这种架构一般称为分布式。
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电气化在汽车应用的深入和普及,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逐渐从分布走向集中,以减少车辆线束,提高内部信息流转效率。分布式架构下,汽车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仅需mcu即可满足所需算力。当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式演进时,算力也趋向于集中,仅依靠传统mcu已难以满足计算需求,这加速了车用soc芯片的发展。当前,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芯片以cpu、gpu和npu等ai加速器组成的soc 芯片为主流,并集成在域控制器中。域是将传统ecu控制进一步集中,形成几大功能块,可概括为整车控制域(vdc, vehicle domain controller),智能驾驶域(adc,adas/ad domain controller),智能座舱域(cdc,cockpit domain controller)。未来,在基于域的集中式架构基础上,还将向域融合(中央集成)的带状架构方向发展,它进一步简化了架构,功能更加集中。
域控制架构下,控制芯片将朝着mcu+soc方向发展,soc芯片并不能替代所有mcu。一方面,不是所有系统都有必要接入soc,比如让转向灯闪耀的控制方式,如果不用mcu方案,全部接入soc会形成一个星形网络,不仅导线数量会增加,管理难度也会大增。另一方面,需要一些mcu作为soc芯片的安全冗余。
目前,汽车市场仍以燃油车为主,纯电动汽车发展势头很猛,但市占率要超过燃油车,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mcu用量依然可观,特别是智能座舱、高精度地图、车身电子等应用对mcu需求量大增,所需的mcu数量和单价都有所提升。大到动力系统、车身控制、电机驱动控制系统、仪表盘、车载影音娱乐系统、高级安全系统、adas,小到车窗、雨刮、电动座椅、倒车雷达和车钥匙等都需要mcu进行控制。目前,一辆电动汽车上的mcu用量也可达到几十个,尤其是电门控制系统、自动泊车、先进巡航控制、防撞系统等,对32位mcu的需求量还会显著提升。
在分布式ecu逐渐向域集中的过程当中,由dcu(域控制器)集成多类ecu实现控制功能的集中。
过去几年,特别是2014-2018,辅助驾驶发展方兴未艾,玩家以mobileye、英伟达和传统 mcu厂商为主。人们理想中的自动驾驶功能尚处早期(辅助驾驶),也就是l2级,只有到了l4级,才能真正称为自动驾驶。目前这个阶段,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仍以分布式为主,用智能前视一体机即可实现智驾需求,对芯片算力需求不高,mobileye在该阶段占据了大部分l1-l2视觉adas芯片市场,同时,传统mcu厂商,如瑞萨、ti的芯片搭载在博世的系统方案中,也占据大量市场份额。英伟达以通用 gpu架构为基础,于2016年推出tegra parker soc,用于特斯拉hw 2.0平台,将基于gpu的自动驾驶soc推向市场,但该阶段的soc技术迭代速度仍较慢,mcu依然有发展空间。
从中短期来看,l1/l2级辅助驾驶智能汽车仍会占较大的市场比重,由于缺乏路径规划功能且传感器数量有限,仅靠传感器端的mcu便足已完成融合、决策任务,分布式架构仍为主流,因此,中低端adas加速普及将带动mcu用量提升。而在l2+及更高级别智能汽车中,soc芯片将逐渐替代mcu,但部分底盘交互高实时性任务仍需要 mcu来完成,adas域控制器仍会搭载至少一个mcu,以保障系统功能安全。
除了辅助驾驶系统,其它功能域,如座舱、仪表、动力、车身控制等,对mcu的用量需求各有不同。
随着座舱越来越智能化,mcu用量将减少。智能座舱实现的功能繁多,包括信息娱乐、人机交互等,为了实现这些先进功能,需要更高性能的芯片,使得mcu地位呈下降趋势。以仪表盘和抬头显示(hud)这两个座舱功能为例,仪表盘的性能提升使mcu的主控地位被高算力处理器取代,hud功能,特别是ar-hud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器需要系统级芯片soc。
在动力域,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部件各有一个mcu,一个发动机主控mcu和一个变速器主控mcu。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包括整车控制模块,电机控制器模块,电池管理模块三个部分,动力域控制器集中控制上述三个部分,这个系统需要更多的mcu,估计每辆车会比传统燃油车多用至少5个。
车身控制系统所用的mcu数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原因在于车身域技术较为成熟且使用生命周期长,实现这些功能对芯片算力的要求较低,所用的mcu价格也较低。
总之,mcu在传统功能的控制应用上仍有一席之地,而在座舱和自动驾驶方面的用量会明显减少。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进一步发展,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也有融合趋势,直至实现全车中央计算机控制架构,未来可能还有云端电脑对汽车进行控制。
汽车半导体细分市场规模预测(亿美元,按2021年规模排序),来源:中泰证券
从上边这个表格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虽然各种汽车芯片,特别是soc的增长率很高,但总体市场规模最大的依然是mcu。
在可预见的未来之后,随着燃油车占比下降,纯电、智能化汽车占比大幅增加,mcu的总体用量会有所下滑。
目前,特斯拉电动汽车是集中式架构的典型代表。域架构下,特斯拉将众多小型ecu功能全部集成到区域控制器中,因此,ecu数量相比id.4/mach e等车型少,model y、id.4、mach e 的ecu用量分别为26、52、51。这比传统燃油车的ecu少了很多,ecu数量减少导致mcu的用量下降。
总体来看,mcu应用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而变化,用量会经历一个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过程。soc芯片会集成部分低端mcu功能,而且,随着汽车soc算力提升,功能不断强大,会有越来越多的mcu功能被集成进soc。随着汽车电子电气分布式架构向域控制发展,单车mcu用量将从平均30-40个,逐步提升至70-80个,未来,随着集中式架构普及,算力向整车计算平台集中,汽车mcu的用量又将逐步降低至50-60个左右。
02、汽车mcu市场格局
对于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厂商来说,mcu的更新迭代速度较慢,使用周期较长,因此倾向于能提供稳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较少更换供应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汽车mcu市场长期稳定的格局,瑞萨、恩智浦、英飞凌三足鼎立,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安森美、微芯等紧跟其后。
不同厂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英飞凌擅长底盘、动力域控制;恩智浦基于arm架构,打造开放mcu平台,适合中小客户,除了adas摄像头控制外,在连接、网络、传感器控制等方面优势显著,应用覆盖面较广;瑞萨依靠日本汽车大厂,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应用覆盖车身、底盘、动力、智能座舱等。
adas方面,瑞萨更擅长摄像头控制,英飞凌擅长中央安全mcu,恩智浦擅长雷达控制(包括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
以上都是idm大厂,汽车mcu晶圆代工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台积电约占全球车规级mcu晶圆代工出货量70%的份额,全球头部mcu厂商对台积电的依赖性很强。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台积电减少了车规级mcu的产能,在市场需求快速攀升的情况下,相关mcu供不应求。
03、中国市场动力倍增
目前,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高度依赖国外企业,汽车芯片进口率高达95%,用于动力系统、底盘控制和adas等功能的关键芯片均被国外巨头垄断。而在需求侧,中国汽车市场约占全球份额的30%,是车规级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场。
由于车规级mcu 认证门槛高、认证周期长,对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寿命等要求很高,中国汽车mcu芯片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占据。近些年,国内已有不少厂商在布局车规级mcu,如芯旺微、杰发科技、芯驰科技、比亚迪半导体、兆易创新等。
近年来,中国大陆厂商从与安全性能相关性较低的中低端车规级mcu切入,如雨刷、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车身控制模块,并开始研发汽车智能化所需的高端mcu,如智能座舱、adas等。目前,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国芯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厂商均有通过车规验证的mcu产品,中颖电子车规级mcu也已经流片。
中国及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预测,来源:方正证券
保守估计,预计中国2022-2025年汽车mcu市场规模分别为32.92,36.02,39.30,42.74亿美元,2022-2025年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为85.59,93.66,102.19,111.12亿美元。
在25%和30%的渗透率预期下,中国汽车mcu市场在2021-2025年的cagr分别为9.24%和11.22%,车规级mcu市场规模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车规级mcu行业正处于导入期,在相对成熟的消费级和工业级mcu技术基础上,车规级mcu市场大规模需求会刺激国内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能够优先满足技术要求并获取客户订单的厂商将快速占据市场,国产替代潜力巨大。


过压器件TVS二极管在USB3.0的电路保护作用分析
Ring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安全摄像头
液晶拼接屏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5G Cloud RAN 能效,这意味着什么?
消防应急灯安装规范
MCU在汽车中的市场现状及具体应用情况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举行展现科技力量、未来无限可期
台积电2nm GAA工艺研发进度提前,有望2024年正式量产
Q1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9.3%,5G毫米波威力展现
三星推出解锁新方式,掌纹解锁让数据更安全
单模光模块和多模光模块有何区别?如何选择?
配电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苹果正在与宝马公司合作未来宝马将有望支持iPhone CarKey功能
音箱面板如何进行气密性测试
四大维度分析电信运营商发展的底气
人体接近传感器应用及原理
利用异步通信芯片16C552实现PC机与DSP的串行通讯
自动喷涂机器人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凌力尔特推出最低功耗IEEE802.15.4E兼容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产品
DEMO入选深圳联通展厅并长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