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总线在电动汽车OBC上的应用

can是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的简称,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
can总线具有通信可靠性高、成本低、简单实用的优点,并且具有较高的网络安全性。 目前,can已经作为国际标准发展成为电动汽车电子系统的主流总线。 比如迪龙新能源的车载充电机(obc)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之间的通信方式就是采用的can通信。 本文着重研究了can总线在电动汽车obc上的应用,以及obc工作过程中与bms的通信流程。
车载充电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电池管理系统、车辆监控系统和内部电源模块进行通信。
01、bms通过can总线与obc进行数据交换,为充电工作提供参数信息。
在开始充电之前,bms首先与车载充电机建立联系。 然后将动力电池的类型、容量和最大的充电允许电压/电流等信息通过can总线发送给充电机。 在充电过程中,bms将电池的充电参数(电压、电流、soc等信息)定时发送给充电机,为充电机改变充电策略和调整充电参数提供参考。
在充电结束后,bms将充电完成的信息通过can总线发送给充电机,并切断和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完成充电。
02、车辆监控系统通过can总线采集obc的实时数据,监控掌握其工作状态。
车辆监控系统向充电机传送充电机开机、停机、紧急停机、参数设置、时间同步等数据。 充电机向车辆监控系统传送充电电压/电流/温度数据、累计输入电量、故障代码和充电时间等数据。 车辆监控系统通过充电机读取电池的标识/类型/参数、电压数据、温度数据、soc数据和实时状态等信息。
03、obc与内部电源模块之间的can通信是为了实现软件的并联均流功能。
在工作过程中,内部电源模块需要传输充电过程中电压/电流等参数值和工作状态等信息。   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在充电开始前,电源模块初始化,检查工作状态,确定能否正常工作,并将信息发送给充电机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在得到电池信息,确定充电策略后,会选择适当的电压与电流,并将充电参数发送给电源模块。 在主控制器确认需要的电源模块可以工作后,发送开始充电指令,并采集充电参数。 主控制器根据采集的数据实时改变充电策略,调整充电参数,并实时监控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 当电源模块发出告警信息时,主控制器在综合充电状态信息后,做出停止充电的判断,并结束充电,恢复待机状态。
04、随着can总线的不断推广,它在车载充电机上的使用会变得越来越广泛。
例如,迪龙新能源生产的车载充电机采用了can2.0b高速通信。 实现了与bms之间的高速智能通信,可以智能判断电池连接状态是否正确。 可以获取电池系统参数,以及充电前和充电过程中整组与单体电池的实时数据。   同时具备与车辆监控系统通信功能,智能上传车载充电机的工作状态、工作参数和故障告警信息,接受启动和停止充电的控制命令。
它除了具备智能通信功能之外,还具有完备的安全防护功能,比如过压、欠压、过流、短路、过温保护等等。 在充电过程中,还可以保证电池的温度和充电电流与电压不超过允许值。 并且自动根据bms的电池信息动态智能调整充电电流,自动判断充电连接器是否连接正确。   迪龙新能源专注于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及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主要产品包含车载充电机(obc)、dcdc转换器和车载集成一体机等。 公司率先通过了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标准自动化专业工厂。
可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智能化和高可靠的车载电源产品。 并且,公司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发与生产经验,拥有车载电源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公司产品已配套国内外众多主流车型,是全球知名车载电源制造供应商。 2016年,迪龙新能源完成新厂区的建设并投产,占地150余亩,拥有自动化及信息化生产流程。 可以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大批量、定制化和专业化的制造服务,产品质量值得信赖。


机器人银行来袭 人与技术或将共存
纽扣电池法规:UL4200A测试报告办理
如何输出并查看脉冲调制信号?
伟创力吴中获得福特 Q1 认证荣誉
车载总线通信数据库开发工具 — VDE
CAN总线在电动汽车OBC上的应用
20W PD快充芯片U6620S介绍
华为云 CodeArts DevSecOps 系列插件 | 助力更高效的软件研发
华为WP新机亮相2013CES展
JEET W1运动耳机详解
关于光伏系统漏电保护的问题的应对和介绍
通过OTA改进系统设计
机器视觉检测设备大全
华为发布5G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业界巨头响应Alphabet气球互联网项目
如何选择合适的片式电阻?薄膜电阻与厚膜电阻有什么不同之处?
央行:2020年继续研发数字货币
台积电协助巨积降低下一世代产品25%的漏电功耗
什么才是IoT发展的真谛
DEKRA德凯携手中衡检测公司发挥市场网络和人力资源优势
ChatGPT技术将给智能硬件带来更多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