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高达3.37亿台,苹果凭借AirPods领跑行业

idc发布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最新报告,全年出货量高达3.37亿台,较上年同比增长89%。依据出货量排名分别是苹果、小米、三星、华为和fitbit,他们占据全球66.3%市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经过残酷的厮杀后,越来越集中在头部五大厂商手中,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似乎很少,也很难从巨头口中夺得市场。
苹果凭借穿戴airpods备受消费者喜爱,以及apple watch在全球需求强劲,推动可穿戴设备呈现出倍速增长。2019年出货量高达1.065亿台,较上年同比增长121.7%,占据全球31.7%市场份额,领跑行业,成为可穿戴设备最大赢家。
另结合苹果所公布的财报显示,可穿戴设备是苹果增速最靓丽的业务板块。2019财年,来自可穿戴设备、airpods与智能家居组成的其他业务营收规模高达245亿美元,(人民币1700亿元),同比增长41%,今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2020财年第一财季数据显示,该业务板块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7%至101亿美元,这是继iphone之后,可穿戴设备是苹果最畅销的智能硬件业务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单季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苹果公司新摇钱树,尤其apple watch占据全球近半智能手表市场份额,依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给出的数据显示,去年苹果公司共售出3070万部apple watch智能手表。倘若依据该数据推算,apple watch能为苹果创造百亿美元的年收入,是全球最畅销智能手表。
苹果作为全球定价玩家,占据全球三分之一市场份额,而小米则是国内最大赢家,市场份额仅次于苹果,排在全球第二位置。2019年,小米可穿戴设备全年出货量为4170万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78.8%。
小米主打可穿戴设备为穿戴耳机与小米手环,也推出自家品牌智能手表。尤其手环产品加入ai元素,在健康医疗应用支持自动心率监测与预警及监测睡眠质量,让消费者能更好了解自身状况。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小爱同学语音助理并接入iot,可实现语音操控智能家居,凭借小米在智能生活生态规模,也将助推手环使用场景的延伸,并能带动整体销量。使得在国内市场力压华为。
需要指出的是,华为在过去一年突飞猛进,由2018年1120万台增长到2019年2790万台,一举超过fitbit,排在全球第四位置。此外,华为增速尤为迅猛,市场份额由2018年的6.3%上升到8.3%,而小米全球市场份额由2018年的13.1%下滑到12.4%,微弱下降0.6%。整体而言,全球前五大厂商当中,只有小米与fitbit市场份额在下滑,苹果、三星和华为市场份额均稳步前进。
全球可穿戴设备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消费者对智能手表、耳戴式、腕带等可穿戴设备需求强劲,尤其智能手表可以独立手机使用,以及各种可穿戴设备加入健康等管理应用,推动行业高速增长态势。
结合gartner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支出为324亿美元,2019年将达410亿美元,同比增长27%,预计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支出将高达520亿美元(约37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27%。
最后,随着5g网络部署规模日益扩大,在5g技术推动下,以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必将更加繁荣兴旺,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为核心的可穿戴设备经过多年培育,这将是智能手机以外最大市场,而苹果、小米和三星三大厂商在竞争激烈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依然保持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华为来势迅猛,还有谷歌以21亿美元收购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后,再次进入可穿戴设备行业,有实力向苹果发出挑战,有望分夺更是市场份额,对全球其他玩家来说面临巨大压力。


基于Nios II与FPS200的半导体指纹采集系统设计
什么是低频变压器,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NVIDIA CEO:索尼和微软应用光追是因为RTX显卡的成功
薄膜表面瑕疵在线检测系统的特点都有哪些
锌空电池的概念
2019全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高达3.37亿台,苹果凭借AirPods领跑行业
坚果Pro3新机即将发布该机或将搭载骁龙855 Plus平台不支持5G网络
100G QSFP28 SR4光模块的封装、特点和参数详细介绍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特性检测芯片各项生物性能指标验证成功
几种减少对电网干扰的方法​介绍
什么是X-Ray射线检测设备
工业智能网关利用VPN安全通信打造PLC数据采集系统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USB Type-C连接器和电缆技术支持日益增长的计算、移动和消费电子需求
变压器的结构 变压器的损耗有哪些
工业机器人的伺服电机结构解析
超白直线电机浮法玻璃的制造流程
360发布智能家庭安防套装,可在手机APP端远程遥控
苹果和谷歌研发的新冠联系人追踪程序「CA Notify」正式上线
欧司朗助力工业照明智能化:四大优势,为现代建筑的基础设施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