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Ah的多层软包样本做的实验

本文选自《effect of induced metal contaminants on lithium-ion cell safety 》,这里做了一个1.4ah的多层软包样本做的实验。
研究问题定义和实验验证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可能形成内部短路,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颗粒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不同的外部滥用实验与真实的金属颗粒残留可能存在差异性的问题,所以想要评估金属颗粒如何导致电池短路需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1)短路的严重程度是否取决于电池内颗粒的位置?
2)短路的严重程度是否取决于颗粒的大小?(隔膜穿透与枝晶形成,引发的四种不同的内短路形式)
不同内短路形式下的产热功率和曲线
在不同的粒径下,如何检测到金属颗粒引起的影响,并在制造过程中拒绝电池?
3)内短路的严重程度是否随循环或存储而增加?
实验的方法
测试1: 500-700μm铁颗粒(易于处理)
测试2:50-150μm铁颗粒(已知金属污染物最小尺寸)
检测方法和测试
电极堆组装后的hi-pot测试
这个实验有置信度的问题,较大颗粒是能给检测出来的,在阴极表面上才会让测试结果有差异
自放电(delta-ocv)在老化过程中检查(50%soc,35ºc下7天)
循环寿命测试(100%dod,1c / 1c速率,电芯加压下做35ºc)
不同循环下的实验结果,在正极中心处最为明显,使得容量的衰减要更快一些。
较大尺寸的金属颗粒
较小尺寸的金属颗粒
储存测试(在35ºc加压下100%soc)
采用自放电测试,在正极极片上的金属颗粒会产生较大的电压降,实际颗粒对于存储容量衰减差异并不大
在经历过循环和存储以后,电芯的自放电速度还是要更快
我们检出来自放电大的电芯,其金属污染物在阴极中心的比较明显,这个循环寿命在后面会明显加速跳下来
小电池实验结论:
即使是远大于隔膜厚度(20-28倍)的颗粒也不会产生内部短路,实验条件为加压下下循环
阳极的金属颗粒不会导致内部电池短路
只有初始位于阴极上的金属颗粒,如果尺寸和质量足够,会导致内部电池短路
在制造商的老化/存储工艺步骤中,可通过自放电和容量损失检测到大的金属颗粒
100μm以下的颗粒影响有限,而150μm附近的颗粒确实会导致电芯循环寿命失效
一些想法:在没有外部滥用的条件下,如果在制程过程中有金属颗粒带来结果是可控的,用循环和日历存储实验的结果还可以,电芯没有出现安全性的问题。还有就是自放电实验,还是我们检测新电芯最有效的手段,能够把后期跳水的电芯有效的检测出来

SensiML端到端AI工具包
工程师说 | 工业网络的演变和最佳实践
全球手机市场低迷的现状下,小米成功逆市增长,总营收1749亿
奥比中光将接入 NVIDIA Omniverse开发平台
日本的“Fugaku”超级计算机蝉联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宝座
一个1.4Ah的多层软包样本做的实验
618手机怎么选?iQOO天猫开门红福利大放送
成都太古里新增3D大屏!
聚焦“源1.0”背后的计算挑战以及我们采取的训练方法
蔚来150kwh固态电池计划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
荣耀与CHERRY中国联手打造出了一款专属年轻人的电竞键盘
应用需求几何级扩容 工业机器人未来增速可达30%
三极管参数查询表
Allegro推出线性电流传感器ACS759
腾讯云与意法半导体宣布合作,携手推进LoRa开发者生态
2021年有方科技在物联网通信领域实现突破
加密协议将从根本上去构建去中心化商业和社会基础
华为摊上事 被美国法院勒令赔偿7170万元:侵犯别人4G专利
基于几何相位校正的柔性超声收发器阵列的实现
基于TIMER3发生捕获中断丢失问题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