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Latch-up(二)

二.latch-up测试流程。
目前通用的latch-up测试标准是 jesd78e 。该标准中将latch-up测试分为两种: 1.电流测试 i-test ,用于测试非电源管脚;2.电压测试 v-test 用于测试电源管脚。其中i-test又有正向注入/负向抽取两种,正向注入电流会使得端口电压升高,负向抽取电流会使得端口电压降低。
表一.测试闩锁效应的分类。(图源《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
表一为latch-up的测试条件,其中msv表示(maximum stress voltage)最大允许工作电压。
2.1 v-test的测试流程
对所有的输出引脚悬空,输入引脚置于高电平偏置,测量vdd到gnd的漏电流in。对待测管脚施加v-test源。去除触发源后将被测管脚复原,测量漏电流isupply,进行失效判断。(如果in25ma,失效标准为>1.4*in)如果没有发生latch-up,将所有输入管脚,都置于低电平偏置,重复实验。重复2,3,直到每个电源vsupply管脚(或管脚组合)都通过测试。
图一.v-test激励波形。
v-test测试模拟的是电源浪涌是否会造成pn结击穿,形成雪崩击穿电流,从而造成寄生scr的开启。
2.2 i-test的测试流程
不接受测试的输出管脚悬空。对于输入管脚,偏置于最大逻辑高电平。电源管脚置于最大工作电压。测量vdd到gnd的漏电流in。对待测管脚施加i-test源。去除触发源后,将被测管脚恢复到施加触发源之前的状态,并测量每个电源管脚的漏电流isupply,进行失效判断。(如果in25ma,失效标准为>1.4*in)如果没有发生latch-up,对所有待测管脚,重复实验。将非待测管脚置于悬空态。将输入管脚置于最小逻辑低电平。电源管脚置于最大工作电压。重复上述实验。
图二.i-test正向激励波形。
图三.i-test负向激励波形。
i-test测试模拟浪涌电压出现在非电源管脚,浪涌电压高于vdd或低于gnd。该电路中寄生scr能否开启。
2.3 无源器件相连的特殊管脚
这类管脚都只进行i-test,具体情况请参照《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
2.4 特殊功能管脚
某些芯片会具有特殊的功能管脚,例如ldo,pwm,boot,phase,hb,vcc等,这些芯片的管脚能为其他芯片或器件提供偏置。而针对这类管脚,使用i-test还是v-test需要根据情况确定。
2.5 多电压域芯片
bcd工艺或者bicmos工艺能实现高压-低压多工作电压芯片,而这种芯片因为工作电压不同,v-test激励值不能统一按1.5*vmax算。
图四.多电压域latch-up测试。(实例取自德仪latch-up白皮书)
如图所示,该芯片存在5v,12v,60v多个vdd。针对该芯片的v-test需要不同的激励, vdd 5v需要1.5vmax或msv;vdd 12v需要1.2vmax或msv;vdd 60v需要1.1vmax或msv 。
三.latch-up防护设计。
latch-up防护的核心就是预防电路中寄生scr的开启。而围绕这一目标具体有两个实现方向:
一.减少阱电阻rn和rp,降低寄生三极管的基级电压。
具体的版图设计规则:
1.减少bulk与soure/drain端的间距,减少n-well/p-well的阱电阻。
增大阱接触区的面积和接触孔数量,因为阱接触区是高掺杂浓度的有源区,能大幅度改善阱电流分布,降低阱电阻。
2.使用环状阱接触有源区。环状设计能确保有源区与接触孔分布均匀,避免电流集中流向某一区域造成的局部电压过高。
二.减少βn和βp,降低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削弱寄生三极管的正反馈耦合作用。
具体的版图设计规则:
1.增大nmos/pmos有源区与n-well/p-well的距离。通过增加间距,拉宽寄生三极管的基区宽度,减小其放大倍数。
2.增加额外保护环。保护环能为寄生三极管增加额外的集电极/射电极,而新添加的寄生三极管,(npn:nmos_drain/p_sub/n_guard)与(pnp:pmos_drain/n_well/p_guard)更易触发,且不存在相互耦合作用。换句话说起到了对外部注入载流子的收集作用。
图五.cmos保护环示意图。
3.io电路与核心电路的隔离,io电路所承受的风险远高于内部电路。所以io单元最好与内部电路间隔一段距离,确保esd/latch-up/eos等不会引起内部核心电路的损坏。
其实latch-up的防护相对于esd来说较为简单, 只要版图工程师注意间距与保护环的问题,绝大多数latch-up失效都能避免(目前大部分工艺都已经把latch-up rule 写入 drc中,只要按图索骥即可) 。但是模拟ic要面临的latch-up的情况更加复杂,所以这里介绍些 非常规设计方案 。
1.利用工艺优势,epi(外延层工艺);dti(深槽隔离);soi(绝缘体上硅);nbl埋层,这些工艺都能有效改善latch-up问题。
2.利用deep n-well 进行隔离,深n阱的隔离作用更加有效,也能有效缓解latch-up。
3.浮阱设计(一种特殊设计,会造成阈值电压和漏电流浮动,主要应用在esd与latch-up,以后会讲案例)
4.输出级在端口挂载电阻,i-test时能分担部分压降,但是会降低输出级的负载能力。

货运无人机使得运输更加灵活方便 或将颠覆快递行业
应用CUDA技术解决雷达虚拟显示器的仿真余辉问题
智能汽车芯片设计及制造过程
RTX 3060 Ti在DX12游戏跑分曝光:性能看齐RTX 2080S
陶瓷滤波器引脚图及特点
浅谈Latch-up(二)
数智低碳时代,一起创芯向未来
媒体实测比亚迪宋DM-i油耗 百公里仅2.6L
元件极限功率损耗与分散详解
内容消费的膨胀时代下 VR/AR将迎来挑战与机遇
视睿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ADI公司推出汽车行业首款用于电动车的无线电池管理系统
苹果正在计划让iPhone用上120GHz的刷新率的屏幕
荣耀9、荣耀V9对比评测:华为荣耀9、华为荣耀V9自家旗舰有什么区别?谁更值得入手?
超13万特斯拉车因存在中触控屏问题被召回
科大讯飞再创佳绩 利润不到5亿却坐拥800多亿市值
红外传感器种类及功能
势均力敌的5G与WIFI6
看直播 | 11/8 ST工业控制及自动化机械解决方案介绍
AI产业将产生下一个盖茨和扎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