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行业的周期属性迎来新改变
显示面板发展历程回顾
显示面板,即“屏幕”、“显示屏”,是电子设备中用于显示图像和文本的组件,通常由显示单元、玻璃基板和驱动电路三大部分组成。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智能汽车等显示终端,是日常生活和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一阶段:crt时代,美国引领全球(1950-1972)
显示面板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发布了全球第一台彩色crt(阴极射线管)电视,宣告人类踏入彩色电视时代,rca成为全球彩电霸主。1968年,rca发布首个液晶平板电视模型dsm-lcd,但由于其重心在计算机领域和ibm的竞争,lcd研发小组所制造的计算器、钟表等仪器并未得到高层重视,lcd高昂的研发成本,加上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rca放弃在液晶技术上的投入。
第二阶段:lcd崛起,日本垄断全球(1972-1994)
1972年,日本的夏普(sharp)买下rca当时并不看好的lcd技术,次年推出全球首款tn-lcd的计算器el-805。精工(seiko)发布全球首款lcd电子表06lc,引发全球电子表热潮。1983年,seiko推出全球首个薄膜晶体管液晶(tft-lcd)彩色显示器而轰动全球。随后东芝、日立等日系大厂纷纷跟进投身tft-lcd研发。1992年,ibm发布全球首款采用彩色tft-lcd的笔记本电脑,这为lcd的下游应用找到了巨大的市场。仅1992至1994年,日本tft-lcd面板产能占全球产能的比例达90%~94%,保持垄断地位。
第三阶段:lcd辉煌,韩国、中国台湾反超(1995-2009)
1995年,面板行业陷入第二次衰退周期,三星和lg选择“反周期”投资,自1995年起,相继投产首条2代线,并陆续投产3代和3.5代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面板市场再次陷入衰退周期,过剩产能加上财务压力迫使日本企业停止对lcd产线的投资,而亏损多年的三星和lg却再次反周期投资。1999年,三星和lg市场份额双双超越夏普,标志韩企在面板领域的全面反超,日企则通过对中国台湾技术转移作为反制,形成日、韩、台三足鼎立之势。2001年互联网泡沫,三星和lg再次逆势投资5代线,友达(auo)等台企也通过日本的技术转让投入4代线;2003年,crt销量首次被lcd超越,lcd也开始批量应用于桌面显示器和电视,此时夏普才意识到高世代线的前景但为时已晚。此后,韩国和我国台湾争相投入高世代产线,一度占据全球面板产能的90%。
第四阶段:lcd变局,中国登顶领跑(2009-202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面板行业再次陷入衰退,中国台湾面板产业接连遭受重创,到2010年,5大面板厂经过合并重组仅剩友达和奇美(后改名群创光电)两家。同一时期,我国逆周期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和家电下乡等救市政策。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通过融资大举投资280亿元投建北京亦庄8.5代线,并于2011年正式量产,一举打破外资lcd厂商的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国产厂商也陆续投建lcd产线。2015年,京东方开设合肥10.5代线,次年,华星光电11代线开工。两条全球最高世代线的建立,叠加国内多条8.5代线的量产,使得我国lcd面板产能在液晶面板领域全面领跑。截至2022年,中国面板出货面积占全球近60%,占据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半壁江山。
lcd面板行业的周期复盘梳理
与经济活动中其它的周期性行业一样,lcd面板行业也具有行业需求和宏观经济高度相关、行业供给受产能投资影响大等特征。每一个周期也有需求导入期、需求成长期(繁荣期)、供给扩张期和供给收缩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2007-2022年lcd面板周期复盘我们选取全球6个主要港a股上市的lcd面板制造商(三星显示未分拆上市因此未纳入比较):京东方a(000725.sz)、tcl科技(000100.sz)、lgdisplay(034220.ks)、群创光电(3481.tw)、友达光电(2409.tw)以及深天马a(000050.sz),并复盘他们2007年到2022年的平均息税前利润率(ebit/总营收)。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过去的15年里,lcd面板行业的利润率呈现了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而宏观经济、技术变迁和产能的变化共同塑造了几次lcd面板周期的形成。
通过复盘2007-2022年以来的10次液晶周期以及同时期全球主要面板股票的价格走势,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是促进面板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从3g到5g,每一轮移动通讯技术的革新都会带动终端电子产业的软硬件创新(iphone,ipad,appstore),并驱动显示面板产业的技术突破,刺激c端客户更新换代的需求,从而提高面板行业的利润水平。
面板厂商的利润水平和行业产能的变化高度相关。面板价格和产线折旧是影响面板厂利润的两大重要因素,而这两点均与产能的变化息息相关。每次衰退周期往往都和面板产线的集中投产高度重合,供给的扩张促使面板价格下行,使得毛利率承压,而新产线的投建也使折旧大幅上升,净利润减少。
面板行业的重资产特性,决定了产能的滞后性。面板产线的建设成本动辄几百亿,建设周期可达数年,产能释放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期间下游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面板厂商研判未来产业趋势的不确定性。而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产能向我国大陆高度集中,行业按需动态控产成为市场共识,这一周期特性或将迎来改善。
面板股价往往先行于利润拐点变动,是行业周期变动的风向标。通过对比行业ebit周期和各面板厂股价的走势,可以看出,在利润周期拐点到来之前,股价就已做出了预期反应,是判断面板周期的先行指标之一。
2017-2022年全球lcd产能复盘
我们选取全球10家主要lcd面板制造商,对其2017-2022年7世代及以上(友达光电数据未公开故产线未作拆分)的面板产能(表3)进行了梳理和估算。可以得出下例结论:
1)lcd显示面板产能的扩张接近尾声。2022年,随着面板价格跌破现金成本,三星、松下等日韩大厂陆续退出lcd产能,国产lcd厂商也放缓新产线投放,且新增产能投放均以现有产线扩张为主,全球在可见的未来已无新lcd产线规划,整体增速几近为零。
2)日韩大厂现有产线转型而退出lcd产能争夺。与国产厂商在高世代lcd产线的高歌猛进不同,三星、lg、松下等日韩厂商迫于利润的压力选择逐步退出lcd产能的竞争,转型oled等新技术的布局。lg将其韩国坡州8代线转产oled;三星出售其苏州8.5代线给华星光电并将其韩国汤井3条lcd产线完全转产oled;日本的松下则于2021年宣布拍卖日本姬路8.5代线,宣告完全退出液晶面板业务。至此,我国大陆确立全球液晶面板的霸主地位,产能供给占据全球近七成。
未来两年全球lcd面板产能供给趋稳
2023年-2025年,全球仅有两条lcd面板产线投产,分别是深天马厦门8.6代线和华星光电武汉6代线(t5),月产能分别为12万和4.5万片玻璃基板,预计分别在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底投产,全球无其他新增或在规划产线。另一方面,三星于2022年关停了最后一个lcd产线汤井l8-2,正式宣告退出液晶面板市场。lg则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关闭坡州7代lcd产线,转为oled产线。两条高世代lcd产线的关停,标志着韩厂在lcd领域的全面收缩,也意味着全球lcd产能将高度集中于中国(表6),全球lcd产能供给趋于稳定。
电视面板:面板最大下游市场,lcd仍为主力军
lcd仍是tv显示面板主力军,地位无可撼动。据bloomberg统计,2022年lcd出货面积占比高达95.7%,占据绝对主导。近年来,随着全球电视大尺寸化趋势的发展(由2017年的43.5英寸提升至2021年的48.5英寸,每年增长超1英寸),全球lcd产品的tv面板出货面积,也从2017年的1.39亿平方米增长至2022年的1.75亿平方米,过去5年cagr约为5%,占据绝对市场地位。而oled受限于高成本、低良率等因素限制,仅少量用于高端旗舰产品(主要品牌为三星和lg),受众较小,实际销量有限(2022年,oledtv面板出货面积为7.6万平米,占比仅4.3%),因此不足以对lcd造成替代威胁。
研华科技与讯连科技合作推出“ FaceView” AI面部识别工业应用程序
LM317输出电压为什么会随着输入电压而变化?
绿油pcb有什么作用
联发科即将正式发布新一代电视芯片
华米推出全新睡眠数据AI⽣物引擎,睡眠数据监测精度超过80%
技术与市场:LCD面板产线产能盘点与市场博弁
5G未来是否将完全取代Wi-Fi?
以太坊矿圈和与比特币矿圈相比有什么不同
Maskless Lithography推出大批量PCB生产用直写光刻设备
OLED市场如何国产OLED还有没有希望
数字功放芯片NTP8835和TAS5731M的对比测评
如何解决内存碎片与内存交换效率慢的问题
电信网络寻线仪KE801的应用介绍
李楠表态:iPhone 12 mini是未来两年内最好用的智能手机
从各方面提升的iPhone8,这会是你满意的旗舰嘛?
NFC技术引领行业向更小的天线和新应用过渡
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又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操作
ARM Cortex-A15与iPad3配置
芯片设计中的人工智能未来会怎样
一文让你看懂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