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某种编程语言的第一个编译器是怎么来的呢?这不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吗?先说最后的结论:任何一种语言的第一个编译器肯定是使用其他语言写出来的。
以我们嵌入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c语言为例,我们来介绍一下第一个c语言编译器的来源。
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c语言历史:1970年tomphson和ritchie在bcpl(一种解释型语言)的基础上开发了b语言,1973年又在b语言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了现在的c语言。在c语言被用作系统编程语言之前,tomphson也用过b语言编写操作系统。
可见,在c语言实现以前,b语言已经可以投入实用了,因此第一个c语言编译器的原型完全可能是用b语言或混合b语言与pdp汇编语言编写的。
但是,b语言的效率比较低,如果全部用汇编语言来编写,不仅开发周期长、维护难度大,更可怕的是失去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必需的移植性。
所以,早期的c语言编译器就采取了一个取巧的办法:
先用汇编语言编写一个c语言的一个子集的编译器,再通过这个子集去递推完成完整的c语言编译器。详细的过程如下:先创造一个只有c语言最基本功能的子集,记作c0语言,c0语言已经足够简单了,可以直接用汇编语言编写出c0的编译器。依靠c0已有的功能,设计比c0复杂,但仍然不完整的c语言的又一个子集c1语言,其中c0属于c1,c1属于c,用c0开发出c1语言的编译器。在c1的基础上设计c语言的又一个子集c2语言,c2语言比c1复杂,但是仍然不是完整的c语言,开发出c2语言的编译器……如此直到cn,cn已经足够强大了,这时候就足够开发出完整的c语言编译器的实现了。
至于这里的n是多少,这取决于你的目标语言(这里是c语言)的复杂程度和程序员的编程能力。简单地说,如果到了某个子集阶段,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现有功能实现c语言时,那么你就找到n了。下面的图说明了这个抽象过程:
这张图是不是有点熟悉?对了,就是在将虚拟机的时候见到过!不过,这里是cvm(clanguagevirtualmachine),每种语言都是在每个虚拟层上可以独立实现编译的,并且除了c语言外,每一层的输出都将作为下一层的输入(最后一层的输出就是应用程序了)。这和滚雪球是一个道理。用手(汇编语言)把一小把雪结合在一起,一点点地滚下去就形成了一个大雪球,这大概就是所谓的0生1,1生c,c生万物吧?
那么,这种大胆的子集简化的方法是怎么实现的?又有什么理论依据呢?先介绍一个概念——“自编译”(self-compile),也就是对于某些具有明显自举性质的强类型(所谓强类型就是程序中的每个变量必学声明类型后才能使用,比如c语言,相反有些脚本语言则根本没有类型这一说法)编程语言,可以借助它们的一个有限小子集,通过有限次数的递推来实现对它们自身的表述,这样的语言有c、pascal、ada……至于为什么可以自编译,可以参见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译原理》,书中实现了一个pascal的子集的编译器。总之,已经有cs科学家证明了,c语言理论上是可以通过上面说的cvm的方法实现完整的编译器的。
那么,实际上是怎样做到简化的呢?下面是c99的关键字:
//共37个auto enum restrict unsignedbreak extern return voidcase float short volatilechar for signed whileconst goto sizeof _boolcontinue if static _complexdefault inline struct _imaginarydo int switch double long typedefelse register union 仔细看看,其中有很多关键字是为了帮助编译器进行优化的,还有一些是用来限定变量、函数的作用域、链接性或者生存周期(函数没有)的,这些在编译器实现的早期根本不必加上,于是可以去掉auto,restrict,extern,volatile,const,sizeof,static,inline,register,typedef,这样就形成了c的子集,c3语言,c3语言的关键字如下: //共27个enum unsigned break returnvoid case float short charfor signed while goto _boolcontinue if _complex defaultstruct _imaginary do int switchdouble long else union 再想一想,发现c3中其实有很多类型和类型修饰符是没有必要一次性都加上去的,比如三种整型,只要实现int就行了,因此进一步去掉这些关键词,它们是:unsigned,float,short,char(charisint),signed,_bool,_complex,_imaginary,long,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c2语言,c2语言关键字如下: //共18个enum break return voidcase for while goto continueif default struct do intswitch double else union 继续思考,即使是只有18个关键字的c2语言,依然有很多,高级的地方,比如基于基本数据类型的复合数据结构。另外,我们的关键字表中是没有写运算符的,在c语言中的复合赋值运算符->运算符等的++,--等过于灵活的表达方式此时也可以完全删除掉,因此可以去掉的关键字有:enum,struct,union,这样我们可以得到c1语言的关键字: break return void case for whilegoto continue if default do intswitch double else//共15个 接近完美了,不过最后一步手笔自然要大一点。这个时候数组和指针也要去掉了,另外c1语言其实仍然有很大的冗杂度,比如控制循环和分支的都有多种表述方法,其实都可简化成一种。具体来说,循环语句有while循环,do...while循环和for循环,只需要保留while循环就够了;分支语句又有if...{},if...{}...else,if...{}...elseif...,switch,这四种形式,它们都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if...{}来实现,因此只需要保留if,...{}就够了。可是再一想,所谓的分支和循环不过是条件跳转语句罢了,函数调用语句也不过是一个压栈和跳转语句罢了,因此只需要goto(未限制的goto)。
因此,大胆去掉所有结构化关键字,连函数也没有,得到的c0语言关键字如下:
//共5个break voidgoto int double 这已经是简约的极致了。
只有5个关键字,已经完全可以用汇编语言快速的实现了。通过逆向分析我们还原了第一个c语言编译器的编写过程,也感受到了前辈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勤劳!我们都不过是巨人肩膀上的灰尘罢了!
0生1,1生c,c生万物,实在巧妙!
任何一种语言的第一个编译器肯定是使用其他语言写出来的。那就有一个问题了:第一种语言的第一个编译器是怎么来的呢?哈哈!
原文标题:第一个编译器是怎么来的?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嵌入式arm】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华为推出主打轻薄设计的MateBook X笔记本
南方电网在发展智能电网加强国际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
晶体管缩放:将FinFET扩展到5nm以上;启用门全方位拐点
施工现场扬尘如何防控?推荐扬尘监测仪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将实施1·365计划
第一个C语言编译器的来源
瑞萨电子推出用于3、4级自动驾驶汽车前视摄像头的R-Car V3H SoC
联邦快递欲制定区块链物流行业标准 已启动“存储数据争议解决”试点项目
欧盟市场的电子电气产品使用回收图标
【璟丰机电】哈默纳科Harmonic精密减速机高性能齿轮箱系列型号及应用
Sensirion 空气质量传感器现已对接 RESET 空气标准
耳机的频率响应范围/佩戴方式
高通最新推出全球领先的高能效NB2 IoT芯片组
MRAM(磁性只读存储器)和FRAM(铁电RAM)有何区别
常见的汽车电子元件有哪些?
如何选择压力变送器
德国制造PK日本制造,“牛”在哪里
回顾嵌入式AI这个词 什么样的垂直场景更需要嵌入式AI
从4个角度,剖析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关系
WIFI智能机柜锁在数据机房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