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布局车联网生态,底气和隐忧是什么?

当笔者跟业内人士交流“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时,得到的回复很耐人寻味,他们大多数用了“神秘”、“保密意识强”、“涉密”、“不清楚”这些词。但事实上,华为近年来在汽车领域的动作频频,部分高层也出入各类演讲场合描绘华为的汽车业务。我们也确定的知道,华为并不造车,而是瞄准了车联网和智能驾驶这块“大蛋糕”。
然而,为什么华为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神秘?华为究竟想如何布局车联网生态,它想把这块蛋糕吃到嘴里的底气和隐忧又是什么?
华为:立志在车联网这块千亿市场上“称霸”
华为到底造不造车?当然不。这个问题被翻来覆去问了太多次,那张“华为秘密测试无人车”的照片也时不时被翻出来做文章,但华为官方在这方面的立场颇为坚定,早在2016年10月就正式对外表示公司没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打算,也没有推出“华为品牌汽车”的计划。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7年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上放话,在未来汽车领域,华为将聚焦车联网,并表示:“无人驾驶我们不可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一定要掌握数据,我们没有优势,我觉得聚焦在车联网上,可能还可以称霸”。
而华为互联网平台领域总经理郭瑾也提到:“不要眼花心乱看到很多东西都想做,要克制……(很多人)上来问第一句话是你们造车吗?我说我们华为不造车”。
华为到底造不造车?当然不。这个问题被翻来覆去问了太多次,那张“华为秘密测试无人车”的照片也时不时被翻出来做文章,但华为官方在这方面的立场颇为坚定,早在2016年10月就正式对外表示公司没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打算,也没有推出“华为品牌汽车”的计划。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7年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上放话,在未来汽车领域,华为将聚焦车联网,并表示:“无人驾驶我们不可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一定要掌握数据,我们没有优势,我觉得聚焦在车联网上,可能还可以称霸”。
而华为互联网平台领域总经理郭瑾也提到:“不要眼花心乱看到很多东西都想做,要克制……(很多人)上来问第一句话是你们造车吗?我说我们华为不造车”。
不造车却专注车联网的原因很简单,车联网是华为更擅长的事情,而且市场也足够庞大。随着汽车中控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块屏”,围绕这块智能屏幕延伸的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内车联网企业也在2009年前后集中出现并迅速发展。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共完成融资额超过400亿元,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规模或达到1000亿元以上。
今年6月16日,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在政策带动下,统一、协调的车联网产业更将加快发展。
华为当然也嗅到了商机。
2013年,华为成立“车联网业务部”,正式进军车联网领域;2014年,华为先后牵手东风、长安,在信息化与车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
2016年g20期间,华为与上汽集团、中国移动三方在杭州云溪小镇合作建成可示范智能网联汽车的lte-v2x(v2x指车辆对路边任何的车和物)试验场,并计划在2019年完成“智能出行产品解决方案与应用服务”,实现可规模化预商用。
2018年7月4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再次达成合作,谋求汽车智能化及新能源发展。此外,华为还在布局2020年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商业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为这一系列车联网布局中,奥迪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双方曾共同开展了5gaa(5g汽车联盟)相关的合作项目,并一直在全球推进v2x的研究落地。2017年,奥迪携手华为在无锡进行了lte-v(lte基础上用于车间通讯的协议)车联网项目的公共道路测试,奥迪也因此成为了首家参与该项测试的外国汽车制造商。而在7月10日,华为与奥迪再次签署深度开放合作。
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合作中,华为仍然是在以自己更擅长的信息通信能力切入汽车领域,主要定位车联网解决方案和智能驾驶,以及由此延伸的智慧交通大生态。
神秘的2012实验室
华为的车联网布局也是其物联网系统下的一环,而且尤其确定的是,华为在车联网领域的野心不小,这也是其“神秘”的根源。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华为车联网版块隶属于华为最神秘的“2012实验室”,这在华为的研究体系中可谓嫡系力量。2012实验室的名字来源,则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观看《2012》电影后的畅想,该实验室汇集华为所有前沿科技,因此格外重视保密性。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与华为高层或员工沟通一些基本的车联网想法时,他们表示自己无权做出回应,原因是华为对内规定是“接受任何采访要申请公司批准”,因此在媒体面前,华为高层清一色的缄默不语。
就算获批后在公开场合发言,也要经常强调“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华为”。一位与华为车联网内部人士接触较多的企业高层告诉我们,华为的“保密意识非常强、所有的项目均涉密”。显然,种种情况都更增添了华为的神秘色彩。
当然了,这是华为和任正非一贯严谨的处事风格有关,而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华为对车联网的重视程度。华为的车联网野心在于,它自始至终都要“做标准”,即做一个车联网全能平台和生态系统。
在华为看来,车联网平台是与车企、政府、相关生态伙伴共同构建的一个开放式车联网生态系统,它希望可以连接人、车、城市,建立一个“客观中立”的车联网平台(而不是定制化),为此,华为车联网的发力重点在技术层面。通过各类渠道收集分析,我们认为华为大致可分为:在lte基础上加强lte-v的研发、在lte-v基础上推动5g应用、在5g后实现5g v2x的三步走战略。
首先,从在lte基础上加强lte-v的研发。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由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制定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与3g相比,lte的技术特点在于更具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等技术优势。
而lte-v标准则是lte向5g演进过程当中的一个“中间过渡性”的新技术,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4.5g。lte-v以lte蜂窝网络为基础,无需建设路测设备即可实现车路通信,因此对于我国成熟的4g蜂窝通信网络尤其适合,其更小的时延和时延抖动可以进一步保证可靠性和交通安全,实现实时通信。
中国基于通信安全和国内未来发展的角度,更倾向于lte-v的技术路径。但对于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国际大多数国家都采用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该技术同样提供v2x通信路径。
今年6月27日,2018mwc车联网生态峰会在上海召开,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各级领导正式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政策,并发布lte-v技术选择和5.9ghz的频谱发放,华为lte产品线总裁熊伟感叹产业进入快车道。他在个人社交平台曾表示,adas与lte v2x结合,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车车通信等相结合才是未来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的方向。
其次,在lte-v基础上推动5g的应用落地。lte-v阶段已经可以适用于v2i(车辆与基础设施)、v2v(车辆间通讯)、v2n(车辆与网络)的一些场景研究和服务,而测试验证后,5g在lte-v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将真正展开。
5g在时延和可靠性方面相比4g有大幅提升,意味着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容纳更多用户在同一时间登录网络。如果说3g技术以“人对人”为主,4g技术以“人对信息”为主,而将要到来的5g将会做到“人对万物”。
专门提供汽车联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前装)的飞驰镁物公司cto杨磊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到,5g落地会进一步推动v2i、v2v的应用,车联网会延伸为车、人、路交互的一个智能化的交通网络。
华为5g车联网负责人何超曾对媒体表示,华为一直在推动5g向车联网的应用。概括来说,一方面,华为有擅长也有不擅长:无人驾驶的商用还有问题要解决,在传统自动驾驶方案中,华为更侧重感知,决策和执行并不是发力重点;另一方面则是扩展的需要,华为在单车智能上已经走了很长时间路,而在5g基础上对云端交互、ai分级、地图更新等应用的强化,也是其布局数字道路和智慧交通的必然前提。
再次,在5g之后推动5g v2x的实现。熊伟认为,单车智能基础上加入车路协同技术,实现车对路边的所有技术(即v2x),则有可能避免和解决超过96%的交通事故,进而大幅提升交通的安全。而在这基础上,华为还在进一步将服务延伸到“智慧高速数字化道路”。
华为正协同交通部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有关部门考虑在9个省份启动一个“智慧高速数字化道路”改造试点:很多交通事故和拥堵的场景可以及时反馈到交通系统中,促进交通安全和效率。
而在车路协同网络和智能交通的构筑上,华为已经跟欧洲等国家交流如何将车联网形成一个国际化标准,争取打造一个全球可适用的车路协同系统和标准,并考虑从车、路、网络等方面全面打通,将整个车路协同的管道建立起来,这样不同的车商、不同的业务就可以在开放的系统上衍生出很多的应用。
可以说,华为在宽泛的车联网领域正在下一盘大棋,小到每一辆车,大到整个行业车联网标准的制定和全球智能交通的渗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国内车联网竞争升级,华为也在遭受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华为车联网的隐忧
前期研发:与高通争夺“5g话语权”。在手机的行业中最赚钱的企业中,高通稳居一席,在手机高端旗舰产品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虽然华为有自主芯片麒麟,同时也有不少机型用的是高通骁龙。而在双方争夺5g话语权的博弈中,不仅有“联想投票高通而非华为”的插曲,也有在车联网方面的明争暗斗。
高通方面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研究车对车(v2v)及车对路侧基础设施(v2i)间的通信技术。2017年9月,高通发布了首款c-v2x商用芯片组解决方案——9150 c-v2x芯片组,并与多家汽车制造商、供应商达成合作,加速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的商用进程。
全球首款发布的5g芯片组——qualcomm骁龙x50 5g新空口调制解调器也已被多家终端厂商选定,推动符合标准的5g新空口移动终端产品在2019年的落地。
而华为稍微慢了一步,在2018年第一季度发布了lte-v2x芯片,并在6月份发布了首款商用c-2x解决方案rsu(路边单元),计划推进车辆网产业走向商用阶段。此外,华为与中国移动、上汽、奥迪、5gaa等产业伙伴也在研究车路协同及智慧交通等方面的战略和产品。
可以说,高通在全球科技领域技高一筹,华为则在自主研发上更了解中国现实环境,双方5g争夺仍然处在拉锯战中,而这也将直接延伸到车联网的应用中。
中期拓展:与车企合作力度待强化。华为的竞争对手如苹果、三星、中兴通讯均已进入汽车市场:苹果在2014年推出了“carplay”车载服务,三星在2018年1月发布了被称作“业界首个5g汽车解决方案”的新平台,中兴通讯则造车、车联网两手抓,而华为的车联网平台oceanconnect却在今年6月份才刚刚发布。要想尽快在车联网领域占得一席之地,华为需要与更多车企达成合作。
华为也意识到了这个发展途径,确定了自己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明确定位,并主张与汽车制造企业广泛合作,为车辆平台提供连接、互通的解决方案。但在与车企合作方面,目前看来,华为首先要面对的其实是bat的竞争压力。因为bat不仅均已在车联网有所布局、与多家车企牢牢捆绑,还在不断向车联网的终极目标——自动驾驶方向延伸。
阿里与上汽合力推出的斑马系统早已搭载在上汽的多款车型上;腾讯与广汽合作开发的ai系统也在近期正式发布,计划提供充电、停车、支付、加油等车主服务提供商,为车主提供一站式用车服务;而百度阿波罗平台也已获得多地无人驾驶路测权利,正在吸纳更多车企的加入。
而华为在与车企的互动合作中,仅与奥迪的合作较为频繁。虽然华为曾与宝马、戴勒姆、奥迪等车企展开5g方面的合作、成立联盟,但其与宝马、戴姆勒的合作近两年来并无实质性进展,反而是百度与这两家车企的合作不断升级,并且直接定位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最终应用落地:众多车联网公司“集体混战”,华为缺少前装平台经验。2009年前后,国内迎来了车联网快速发展期,多数企业以obd盒子起步、以道路救援为基本功能,九五智驾、四维图新、飞驰镁物、元征科技、百度carlife、腾讯车联、阿里yunos等都是业内熟知的车联网代表,我们可以看到入局者背景的复杂性:有传统车企、有tsp公司、有互联网公司,也有通信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显然,华为的车联网平台oceanconnect虽然刚刚发布,但面对的竞争环境早已形成。
对传统车企来说,车联网一直更侧重于“服务”而非主导,由于车企的车联网产品从最初的规划到最终上线、落地的过程非常漫长,很多车联网企业都需要配合车企的节奏。而车企的整个决策过程、实施流程非常严谨和缓慢,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除了充足的行业经验和吃苦的准备,还需要从车企的思维来考虑“定制化”、”个性化“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车联网并不简单是汽车+互联网,飞驰镁物cto杨磊认为,车联网涉及到汽车、通信、it、互联网、物联网等不同领域的技术,需要将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融合,并结合汽车本身的特点和场景应用不同的技术,对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的要求都非常高。
华为在信息通信领域和手机智能终端提供商方面拥有成功经验,以手机为主的消费者业务也是华为增长的主力。但随着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平台期,手机业务的成长很难支撑华为的增长需求。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未来最能颠覆的一个产业就是汽车产业,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可能将中国16万亿产值的汽车业,包括周边产业,彻底颠覆掉。”但目前来看,如果华为要想为车企提供全面的车联网服务,对它来说需要一个长时间接受、磨合的过程。
华为车联网的隐忧
华为的车联网布局较早,在助力lte v2x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华为的车联网正在逐渐进入快车道。出于技术保密、抢占前沿角度甚至国家信息安全的维度出发,华为的车联网布局颇具神秘成分,但其在车联网领域构建标准的尝试,的确可以为国内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发展奠定进一步互通的可能。
不过对于华为来说,挑战和隐忧也同时存在,华为自身的5g、lte-v技术还有很多关键技术要克服,如何将商用场景尽快落地、吸引更多产业伙伴参与、推动世界车联网统一标准的实现都是难关,很多研究和测试仍刻不容缓。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华为参与汽车变革的起点而已。

SWC-101F-R1波导同轴转接器
西门子变频器G120控制单元和功率模块分享
IDC:未来3-5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复合增长率仍会正增长
远程服务器备份采用基于4G DTU蜂窝无线网数据采集
拥有一个100寸屏幕的激光电视香不香?该如何选择?
华为布局车联网生态,底气和隐忧是什么?
人工智能时代将是对鱼吃错鱼的时代
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放指数报告和发展特性
手机辐射问题研究
高通骁龙835亮相CES展会 亮点颇多
复制!粘贴!搞定!Lierda Theland OS来了!
悬浮单转子气体流量计的原理及设计
晶圆切割机发展史—三个阶段 陆芯精密切割
联发科发布最新MT8516芯片:为智能扬声器和语音助手设备打造
PAD和ESD对比 典型的ESD网络
RS-485总线的应用原则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百度正在组建智能汽车公司以造车
工业互联网与“包子”有何联系?
一种Co/Pt结构的非易失性磁存储器
讯飞会议宝S8的体验,无噪音之乱耳无手写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