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讲,在 cyclone v10 发布以前,笔者真的没料到这几年业绩蒸蒸日上、一路顺风顺水的 dyson,会下决心给自己的主力产品做那么大的设计改变。而且不光如此,马达技术上的演进,甚至强到了让 james dyson 爵士直接「停止开发」有线吸尘器的地步。在个人看来,要做出这样两个决定,势必意味着戴森对 v10 充满信心。那在原本已经很厉害的 v8 之后,这款新品又能进化到什么地步?接下来笔者就跟大家聊聊用过一段时间后的体会吧。
外观设计
如开头所说,dyson 在 v10 这款机器上进行了重大的设计变革,而这一点在外观上有着最直接的体现。相较 v6 到 v8 造型上极高的传承性,v10 你一眼就能看出是完全不同世代的产品。戴森标志性的「花冠头」气旋和集尘筒被一整个顺时针转了 90 度,这样一来握持在手里的机身主体就变得更像一把从科幻作品里出来的手枪(炮?)了。
按照官方说法,这种吸入端、集尘处、排气口呈一直线排列的设计,是为了尽量避免吸进设备的空气打到气旋,能让气流更顺畅、产生的噪音更小。与此同时新的组合方式也让握持部分的重量分布有了变化,实际上比 v8 要重一点点的 v10(2.61kg 对比 2.68kg),在真正使用时给手带来的负担倒好像有所减轻。只是,当你要在平面上放置机身时,因为尘筒横置底部着地面积就会变小。对于像笔者这样平时喜欢把主体和长杆拆开放的人来说(一个靠墙一个放地上),可能会觉得碰一下就容易往前倒的机身会有那么点欠稳当。
此外,在 v6 和 v8 两代上一路沿用的中置加后置双 hepa 滤网组合,此番也因为贯通式的设计,二合为一全都去到了设备的尾部。v10 现在采用的是内外一大一小、一长一短的分层式方案,一圈类似过去中置滤网的网面被嵌在跟原本后置滤网一样的褶皱形外圈里面。笔者大约粗估了一下滤网的面积和厚度,应该跟之前的旧款旗鼓相当。如果再算上戴森在边缘处加上的,用来防止未过滤空气外泄的橡胶圈,新机对气流的过滤能力应该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实际上,为了确保 v10 的滤网能正常发挥作用,厂方这次也有专门在握把侧面电量显示灯的旁边,再多加一颗会根据吸力变化及累积使用时长,来建议使用者清理滤网的提示灯。毫无疑问,这肯定比过去纯靠脑子来记的办法要准确许多啦。
吸头种类
根据惯例,dyson 依旧为 cyclone v10 推出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而笔者从厂方那里收到的是配置比较齐全的 absolute,跟上代一样仍提供了 6 种不同的吸头。分别是中文地区用户比较多用的软绒地板头、吸地毯的直驱头(北美版上会多一个调节吸力的开关,其它地区的版本都跟 v8 一样)、清理床褥的迷你电动头和使用频率相对低一点的缝隙吸头、软毛宽嘴头以及软毛刷。比较遗憾的是,从上代开始出现的可弯式延长管这次似乎仍然只在部分地区随吸尘器附赠。比如大陆这边,笔者就还没有看到这件工具,如果你经常有清洁高处需要的话,这应该会是一样事半功倍的打扫利器。
虽然戴森对 v10 这代的机体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值得庆幸的是吸头、长杆上的连接设计相比 v8 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对于从前一代产品升级过来的用户而言,家里已有的那些配件只要不坏,就都可以直接拿过来装在新机器上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v10 的集尘筒横过来以后,机身主体上那个用来插入吸头或杆子的主接口,位置会比之前的产品要略高一点。这个变化对大部分使用场景都没什么影响,除了在清扫床、柜子、沙发等家具底下的地面时,你会需要留心一下杆子有没有撞到家俱。因为接口变高后,会导致长杆跟地面形成的夹角角度也一起变化,有些本来能轻松吸到的地方可能会变得难吸甚至根本吸不到喔。
除尘表现
在几项跟吸力有关的关键数据上,v10 对比 v8 的升幅都来得较 v8 对比 v6 要大不少。首先 v10 的额定功率现在已经达到了 525w,在 v8 的基础上整整增加了 100w 之多。与此同时,其每分钟的转数也增强到了 12.5 万转(前两代都是每分钟 11 万转),max 模式下的最大吸力也从 v8 的 115 airwatts 涨到了 130aw(北美顶配版 150aw)。而这样子大幅度的提升,居然还是在第十代数码马达减重近一半(从 225g 降到 125g)的前提下实现,戴森的工程实力真的让笔者叹为观止。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些变大的数字在日常使用时是没法精确感知的,但你却往往会在某一刻突然意识到「哇这吸力果然比之前更强」。对笔者而言,这样的时刻印象最深是出现在清理落地窗轨道时,原本靠 v8 没法隔空从凹槽里吸出来的脏物(这种地方开口往往比吸头要小),现在用 v10 已经能吸上来不少了。
另外许多人应该都会关心,吸力由以前的两段变成现在的三段后,日常打扫究竟是低档还是中档用得更多?以个人的经验来说,会觉得现在的低档比 v8 要弱,如是用来定期维持家中清洁,这一档大概能算勉强够用。而 v10 中档的吸力比 v8 的低档要强一点,按照笔者平日的打扫习惯,这是相对来说用最多的一档,清洁效果也完全令人满意。最强的 max 模式则如前段所说改进明显,对付一些难吸的脏物或是位置要比过去更为轻松。
至于吸尘过程中的噪音,v10 在运行最低档时声音确实不响,但对应的吸力也会比较弱。另外两个档位以笔者自己的使用频率来说其实是可以跟 v8 的两档相对应的,测出来的数据 v10 总体要比 v8 稍吵一点(差距也就 1、2 分贝吧),但鉴于吸力也强了所以并没什么可指摘的地方。是说,平时使用光听噪声音量其实并不会觉得有太大分别,v10 真正的问题是它发出的声响有点回到过去那种高频噪音的状态。如果不像笔者这样有边戴耳机听东西边打扫的习惯的话,可能会觉得它有点刺耳。
续航、清理
这次 dyson 在 v10 上将过去的 6 芯电池升级到了 7 芯(电量从 65wh 变到 66wh),马达上减掉的重量原来全都补到了这里(咦)。在发布时官方谈到续航力强调最多的就是「一小时」这三个字,但笔者其实一直抱的都是「日常使用未必能以吸力低档模式来论」的观点。而在体验之后,至少个人的判断结果也的确是这样。v10 在各种条件下的使用时长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官方宣传的水平,低档能用 35 至 60 分钟,中档可持续 25 至 40 分钟,max 档则是能保持「狂暴」状态 6 到 7 分钟,具体的情况视吸头种类而论。实际使用时真正能让你吸满一小时的理想情境并没那么多,所以这个「最多可用」的时长数字更多是拜降低的功率所赐啦。
如果拿 v8 来比的话,笔者在两台机器上常用的两个档位,他们的续航时长区间其实很接近。但 v10 对应的吸力显然是要胜过 v8 的,所以这一代在功耗控制上的进步还是相当值得肯定。不光如此,按照 james dyson 接受采访时的说法,v10 所用的电池衰减很慢,就算你每天使用「15 年后还能有 80% 的最大电量可用」。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三年前收购来 sakti3 所孕育出的成果,当然具体是不是真有那么厉害,那得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有答案了。..
至于充满电所需的时间,则依然是 3.5 个小时。新的充电座设计则是有利有弊,装上的时候虽然无需像过去那样对准顶上的插头,但因为吸尘器是直直地从上往下插入充电座的开口,所以拿出来的时候也必须直直地由下往上。这时手往上推的方向只要稍有点斜就会很费力,所以这部分的设计还是欠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啊。
说到完美,戴森这次对 v10 尘筒清理机构的改造可谓非常成功。随着尘筒横置,开盖的方式也变成了向前推出。整套动作都是顺着「枪口」的方向,操作起来会比需要往上提起拉手的 v8 更直观一些。不光如此,v8 时代因为两手发力方向较难控制在一条直线上的关系,尘筒盖子打开的一刻往往会伴随设备的晃动,筒内的微尘也会因此扬起。而在 v10 上开盖时手晃的幅度几乎可忽略不计,加之筒身较长(国行容积增加到了 0.5l,北美版 0.76l)可以伸到垃圾箱的更深处,笔者在清理时基本上没有遇到灰尘会大肆飘散到空气中的情况。
要说这套设计的缺点,个人目前勉强能想到一个,那就是 v10 在清理尘筒时必须完全拆下装在前面的长杆或吸头。对 v8 的用户来说,有时如果想偷懒的话,是可以直接把吸尘器架到垃圾桶上,然后直接开盖让脏物落下的。那尘筒盖本身即是连接件一部分的 v10 显然没法这么操作,所以在倒灰时还是老老实实该拆就拆吧。话说,看着 dyson 无线吸尘器的尘筒清理方式一步步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james dyson 老爷子为了不脏大家的手,还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动脑筋呢。
结语
虽然在评价 v8 时笔者曾笑言戴森在之前几年难逃「挤牙膏」之嫌,但也认可 v8 的确是一款集大成的产品。正因为此,大胆启用新设计的 cyclone v10 才显得可贵。谁都知道新设计总难免伴随着风险,而且背后少不了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但 dyson 没有在 v8 的成功后保守求稳,不单处处求新,甚至还革了自家有线吸尘器的命,这份勇气是让笔者感到相当佩服的。
说回产品本身,v10 在许多方面都完成了对 v8 的超越。尤其是更强效的 max 模式和新的尘筒设计,笔者相信但凡是用过戴森无线吸尘器的人看了都会心痒痒。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代的上市价格比之前还要低(以 absolute 为例,售价是 4,990 元)。无论是潜在的新用户还是犹豫要不要升级的老用户,这次做购买决定,应该会比 v8 出来时要更加轻松、容易一些了吧?
铃木和长安最快年内和平分手,长安汽车只有两年缓冲期
公牛装饰吊扇怎么样 用“芯”爱家四季静享
美国国家半导体推出首款可编程且配备诊断功能的零点漂移仪表放大
vivo X23真机曝光,屏占比进一步提升,或于vivo V11一同在本月底发布
TUYA开发者大会(苏州)盛大开幕,涂鸦智能携手全球开发者共建IoT新生态
戴森CycloneV10评测 许多方面都完成了对V8的超越
电动汽车与锂电发展的际问题与解决办法
MIMO是如何实现可靠性的提升
AI启示人类并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
瑞能半导体功率器件产品慕尼黑华南电子展精彩回顾
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技术,其真实效果到底怎样
传统厨房将被机器人制造、无人机运送的外卖所取代?
人类大脑正在被AI逐步替换,AI这条道路人类从未停止探索
2016年年度全球销量榜新鲜出炉 华为让三星睡不好觉!
4G到5G的演进 3GGP都做了些什么?
低频信号发生器介绍_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弹簧驱动柔性脊柱的仿壁虎机器人
太赫兹波相机可捕捉微观世界的3D图像
LDO为什么只能降压?ldo稳压芯片原理
华为Mate家族再添新成员 平板电脑业务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