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承载光模块典型应用场景及趋势分析

2019年6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4家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5g商用正式启动。2020年3月,5g网络被确定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之一,进一步促进5g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5g承载网络为5g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提供基础的网络连接,光模块是5g承载网络的基础构成单元,近年来随着速率提升,光模块在系统设备中的成本占比不断攀升,已成为5g低成本、广覆盖的关键要素之一。相比于4g,5g承载在速率容量、传输距离、工作环境、光纤资源和同步特性等方面都对光模块提出了新型差异化要求。
5g承载光模块典型应用场景
5g前传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光纤直连、波分复用和其他有源传输技术。小规模集中场景可采用光纤直连方案,包括双纤双向和单纤双向,如图1(a)所示。光纤直连网络简洁、易于维护、时延较低但消耗大量光纤资源。密集城区等中等以上规模集中场景需引入波分复用方案来解决c-ran(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云无线接入网)模式下的aau(active antenna unit,有源天线单元)拉远。wdm方案减少光纤占用、容量大但面临其他问题如成本增加、链路预算大等,可细分为无源wdm、半有源wdm和有源wdm,如图1(b)-1(d)所示。
5g部署初期,前传将以光纤直连和无源wdm方案为主,后续随着网络部署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c-ran小集中和大集中部署模式的规模应用,基于半有源wdm的部署占比将会显著提升。
图1 (a)光纤直连 (b)无源wdm (c)半有源wdm (d)有源wdm
5g中回传覆盖城域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层,接入层和汇聚层将主要采用25gbit/s、50gbit/s、100gbit/s等速率的灰光或彩光模块,核心层将较多采用100gbit/s、200gbit/s、400gbit/s等速率的彩光模块。
5g承载光模块三大发展趋势
目前业界针对5g承载光模块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部分方案已逐步成熟并走向规模应用,需要业界合力推动进一步收敛聚焦。5g承载光模块发展呈现出三大演进趋势。
一是25g前传灰光模块基本成熟,彩光模块呈现多种wdm方案竞争。
5g网络建设初期,在光纤资源充裕的场景中,前传将以光纤直连方式为主,主要采用25gbit/s灰光模块。基站的塔上塔下互连可采用300m双纤双向灰光模块,用于传输距离更远或链路损耗更大的aau与接入机房之间的互连可采用10/15km双纤双向或单纤双向灰光模块。25gbit/s双纤双向灰光模块已基本成熟,参考标准包括ieee802.3-2018和yd/t 3125.2-2019,将优先采用超频方案,pam4方案取决于配套芯片性能和规模效应。25gbit/s单纤双向灰光模块以波分复用1270/1330nm方案为主,基于nrz调制码型的光模块产品在10/15km距离规格已基本成熟,基于pam4调制码型的光模块处于少量样品阶段,行业标准yd/t2759.2-2020对nrz 10/15km和pam4 10km距离规格进行了规范。
前传彩光模块考虑到色散问题和成本等因素,出现粗波分复用(cwdm)、中等波分复用(mwdm)、细波分复用(l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等多种竞争方案,主要占用c波段和o波段。
25gbit/s cwdm彩光模块使用itu-t g.694.2规范的波长,从1271nm到1611nm,共18个波长,目前从短波长开始前6波(1271nm~1371nm)比较成熟,国内已有规模应用。发送和接收端采用dml(directly modulated laser,直接调制激光器)和pin(positive intrinsic negative,p型-本征型-n型)探测器方案,其中前4波可共用数据中心100ge cwdm4产业链,成本较低。为满足工业级应用,aau侧光模块需采用带制冷的dml激光器。中国信通院已牵头开始25gbit/s cwdm行业标准的制定,itu-t sg15 q6也已启动是否基于25gbit/s 前传速率修订g.695 cwdm标准的讨论。
25gbit/s mwdm彩光模块在cwdm前6波基础上进行左右偏移扩展为12波,采用非均匀的波长间隔。mwdm方案可重用cwdm方案中dml激光器成熟的设计经验及工艺控制技术,与cwdm共外延工艺和芯片制造产业链。中国移动正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进行mwdm的行业标准制定,同时在itu-t和o-ran中推动国际标准立项,相应产品目前处于测试验证和试商用阶段。
25gbit/s lwdm彩光模块以ieee 802.3-2018规范中400ge lr8的8个波长为基础,按照800ghz通道间隔等距扩展的方式来实现12个波长。lwdm波长位于o波段,色散代价小,可采用dml激光器和pin探测器解决10/15km距离传输,其中基础的8个波长可重用100ge lr4和400ge lr8产业链。中国电信正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进行lwdm的行业标准制定和测试验证,并在itu-t推动国际标准立项,目前国内已有局部试点应用。
根据itu-t sg15 2020年9月份全会最新讨论进展,预计将结合cwdm/mwdm/lwdm的多重立项需求,将立项面向5g前传的新标准g.owdm,以便开展基于o波段25gbit/s wdm标准制定,具体参数细节后续开展研究。
25gbit/s dwdm光模块基于itu-t g .698.4标准,采用c波段(1529.55nm~1565.50nm),通道间隔为100ghz时可支持40个波长,大幅提升系统容量、节约光纤资源,因受色散限制主要采用eml(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ed laser,电吸收调制激光器)和apd(avalanche photo diode,雪崩光电二极管)探测器,成本较高。技术方案方面,25gbit/s dwdm光模块包括波长可调谐与固定波长两种不同的实现手段。中国联通正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进行dwdm的行业标准制定,同时将在已立项的itu-t g.698.x系列(g.698.1/g.698.2/g.698.4)修订标准中增加25gbit/s速率技术要求。
二是中回传光模块平稳发展,近期将以非相干灰光模块为主。
接入和汇聚层将主要采用25gbit/s、50gbit/s和100gbit/s等速率的灰光模块。目前,25gbit/s双纤双向40km光模块产业链已经成熟,国内外标准ieee 802.3-2018和yd/t 3125.2-2019已经发布。50gbit/s双纤双向和单纤双向光模块主要采用25gbaud光芯片和pam4调制格式,根据距离可采用dml或eml激光器。50gbit/s双纤双向光模块有10km和40km两种距离规格,国内外标准ieee 802.3-2018、ieee 802.3cn-2019和yd/t 3713-2020已经发布。50gbit/s单纤双向光模块的国际标准处于在研阶段,有10km、20km、40km三种距离规格,ieee 802.3cp d2.1对上下行波长进行了建议;国内行业标准将于2020年下半年征求意见和送审,2021年上半年制定完成。
核心层的典型传输距离为40km~80km,核心层将较多采用100gbit/s、200gbit/s和400gbit/s等速率的相干光模块,随着硅光和低成本dsp技术的发展,低成本相干光模块被视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是光模块产业基本准备就绪,新特性测试评估有序进行。
为进一步评估5g承载光模块发展水平,促进5g光模块产业链相关方协同、合作与交流,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已组织完成两次多厂商多类型5g承载光模块测评工作。相对于首次测评,第二次测评在参与厂商数量、参测光模块类型、测试项目等方面有明显增加。参测光模块样品整体上满足已发布或在研的ieee 802.3标准及草案、ccsa行业标准及草案、msa等相关要求,在光电接口、长期稳定性、互通能力、设备和仪表兼容性方面个别模块仍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问题。
5g前传、中回传对新型光模块提出了差异化需求,5g承载光模块多样化技术方案并存发展的态势预计短期内仍将持续,分支过多将带来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市场碎片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链的规模协调发展。为尽可能降低多样化方案并行带来的潜在影响,建议5g前传相关业界从部署需求、传输性能优化、低成本建设及便捷运维管理、产业链良性发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从标准层面加强共性技术协同推动,统一管控模型及操作管理维护(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机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发展格局,使业界资源得到有序配置,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成本降低。(本文作者均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解读Wi-Fi4/5/6/6E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离子注入?离子注入相对于扩散的优点?
如何做好换热器管板防腐保护
李开复:中国人工智能5年超越美国,但芯片之路还很长
串联和并联组合电阻器
5G承载光模块典型应用场景及趋势分析
“铁电池”名不副实比亚迪汽车发展存疑
俄罗斯5G基站将于今年11月份开始测试,计划于2023年开始量产
如何绘制变压器在负载和空载条件下的相量图和等效电路
智能垃圾分类无线解决方案
如何在X86架构的嵌入式系统上部署掌纹识别算法
6*30保险丝夹型号分类 20安以内保险丝夹的作用
投资物联网可以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
晶体鉴频器原理电路
自动驾驶汽车系统又添新利器
小米8怎么样 值不值得买
易云维®产业电商优惠供应Siemens西门子室内温湿度传感器QFA2060
猎豹移动发布小豹AI翻译棒:180天超长待机,性价比高
楼宇对讲产品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ECD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