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方法论和对行业即将引发的媒体变革

5g在2019年成为行业最关注的未来风口,引发了对于云游戏、ar/vr等新应用方向的一系列讨论。但对5g的分析还未有定论。
在2020年12月29日举办的“2019头头是道年会暨消费文化高峰论坛”上,中国电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新建在《5g的方法论和媒体的变革》主题演讲中,通过“用过去的已知去探讨将来的未知”的方法,分析了5g的方法论和对行业即将引发的媒体变革。
以下是《新商业情报nbt》对张新建演讲内容的整理:
从3i 看互联网,历史的启发
大家好!主办方给我的命题作文是:5g的现状和趋势及对媒体产业的影响。但是,5g网还在建设中,手机也刚面世。前一阶段,5g近乎成为“网红”,社会对其期望极高,一时“洛阳纸贵”;最近,非议声起,好像5g又弱了。这种“过山车式的看法”都是偏颇的。我想说,5g的周期一般是十年,生态可能长达十五年。现在给5g做任何结论,肯定是盲人摸象。
所以我想通过“用过去的已知去探讨将来的未知”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已知就是互联网internet,它已历二十五年,我们已找到它成功的规律。而未知就是5g。有人说5g是产业互联网;有人说5g能改变社会。我们根据现在对5g愿景、技术、业务的了解,找找5g身上是否具有internet成功的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通过分析移动通信1-4g的规律,来帮助我们对5g的认识。这就是我说的5g方法论。
请看这张3i演进图。2011年,我与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交流过这张图。他说他是第一次看到,很受启发。我们读懂这张图,有助于看懂消费互联网的二十年。
3i指的是information(信息应用)、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左图:1995年前,没有互联网。连接计算机的叫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网。那时,atm被看作是下个世纪的未来网络,叫基础设施,是用来承载b-isdn的。
3i业务上不相交:information圈是几个传统媒介,bat还未出生;ict圈里有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华为刚诞生;it圈里是新兴的计算机公司,如英特尔、微软等。再看右面这张图:atm死了!中间变成互联网。
3i出现了跨界,出现了交集,有两两交集和三个相交,3个i的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information圈变成巨无霸,互联网应用崛起;it圈也迅速扩大;ict圈却增加相对不快,其中的摩托罗拉、北电、阿尔卡特也没了。交集中出现了跨界的苹果、谷歌、高通、bat等。互联网头部公司都在交集中。
这一切都是拜互联网跨界颠覆所致。而这个互联网的基础网络恰恰就是二十多年前电信运营商所建的。我当年就是互联网的建设者之一,但到2011 年我才初步读懂3i这张图。这张3i图告诉了我们消费互联网成功的充要条件。
下面我总结一下,必要条件是两连接:
1、网络ip连接,以极简方式实现分布式网络计算机;
2、http(www)信息连接,形成平台化的应用万维网。
充分条件是通用和解耦:通用指的是端到端的计算机化。pc互联网的通用就是intel-win结构;移动互联网的通用是x86/arm-ios/安卓架构,实现了client-sever间的协同;
3、解耦指网络与应用分离。技术上从osi(开放系统模型)看很明显,七层模型去掉了表示层和会话层。举个交通类比例子:道路就像网络;红绿灯、收费站、潮汐道就像网络控制信令;交警就像网络控制中心。解耦就是不控了。网络只要尽可能宽,也不提供99.999%的质量保证了,叫尽力而为。由应用自我控制,协议叫tcp/udp。
当然,以平台为中心的生态和商业模式也是互联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这里,通用是基础;解耦是核心。互联网以前的网络:计算机和os是专用的;网络对应用是有控制的,技术上叫加耦。如电话网、如atm。
ip互联网,运营商第一次放弃了这种控制模式。互联网出现了两个技术方向:一是网络方向,特征是管道化;另一个是网络计算机方向,特征是应用化。也引发了it的云化和ai化。
由此,我们将互联网的成功总结为:连接、通用、解耦、应用为王、跨界打劫;当然还有开放、开源;注意:创新均在交集处。通用的经济意义是规模效益和单位成本下降;解耦的经济意义是提升开发和应用效率,损失可能是可靠性和安全。
解耦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it学的,也是经济学的,更是社会学的。计算机(思维本质)是一个二进制的运算器、寄存器、i/o,它擅长简单重复的事。而人的思维则有形象思维、联想思维,所以it解耦就是从人的思维转向计算机思维。社会学的解耦包括改革开放,监管灰度、这是另话了。
ok,ip互联网赢的主要技术原因找到了!下面一起用这个方法论分析5g。符合上述规律,5g则可能成为互联网式的”风口”。
从5i 看5g,是不是又一个风口?
我们看左面的5i图:在3i基础上加上两个新的i,一个是iot,就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另一个是intelligence,就是人工智能ai。在5g作用下,它们会有什么化学反应?
我们先介绍5g ,相信大家不是5g小白,我们只做要点介绍。
请看5g模型图:2015年,首先由国际电联(itu-t)提出5g愿景目标,规划了三大场景和业务目标: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带宽场景,实现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是4g 的10倍;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万物互联场景,提供百万级/k㎡的终端接入;urllc(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高可靠低时延场景,提供有保障的网络和端到端毫秒级的时延。
由3gpp形成技术方案和标准,这个组织背后有不同的利益集团,谁能把自己的专利技术写入标准,谁可能就是商业大赢家。
embb场景打开了一扇门:引发的媒体变革。mmtc和urllc场景推开了三扇窗,形成三个新业态:1,人与物交集点:智能家电等智能硬件,位置在家庭;2,物与物交集点:垂直重度行业,位置在企业;3,人物和公共生活交集点:智慧城市、交通、医疗,位置在城市。
5g最典型的技术改变,列在图右:polar编码(逼近香农信道容量极限);massive-mimo多天线技术(通过高频段、多振子增加带宽、提升频谱效率);无线接入网被解构为集中和分布两个部分,专业叫cu/du分离;增加了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它让ai形成的结果靠近用户侧,从而减少时延,提高效率。它对于5g和ai的价值,可能会类似于cdn当年对于互联网内容的价值);网络切片技术(就是把一张物理上的网络,按应用场景划分为n张可靠的逻辑网络。不同的逻辑网络,服务于不同场景);核心网进行了重构,引入了互联网的sba(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服务化架构和微服务架构;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等通用软件技术:实现控制和转发分离。
这些术语大家只要了解就可,下面要看这些技术在“通用”、“解耦”上有什么特征?这里强调一点,ct和it网络的重要区别,就是接入网和核心网。wi-fi就不需要核心网,本质是网络控不控制。
下面我们用5g 和成为风口的互联网进行类比,看看他是否具备互联网成功的充要条件:“两连接、通用、解耦”。
先看连接,5g有iot的连接,万物(包含人)连接,比internet连接规模更大;有基于ai对数据的连接,即ai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训练”和“推理”,好像互联网http之于信息的连接。但信息连接仅在媒体层面,而ai连接在算法作用下则进入了智能天地。显然,5g连接比互联网还厉害。
再看通用,5g是否能找到端到端的通用架构?物联网由于终端种类多且低值终端多,os开发处于一个春秋战国时代,具有云能力的公司几乎都在开发,还分为轻端和重端,都是基于linux内核,近期还看不出谁会胜出。
所以,目前物联网领域还没有出现3g时出现的ios和安卓。华为的鸿蒙os似乎是一颗通用os的萌芽。端、云的协同和物模型的兴起,类似于client-server模型。我们初步判定:通用架构尚不成熟或在进行时中。
最后看解耦。5g有没有解耦?有,解耦很多:cu/du分离是接入网的解构;核心网的sdn,是软件和硬件的解耦;nfv,是网络功能硬件解耦。但也有加耦,如切片技术就是加耦。这好比道路上特殊的车队来了,其他人要让道来保证可靠性。因特殊服务增加的网络成本,就要大家摊销。
但是,未来的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又必须要加耦的可靠性网络,这里如何取舍,需要大智慧。如何在网络层提高互联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是一个未来的热点。可见,解耦这个核心还有不确定。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业务利益的原因。未来5g的发展,将在解耦与加耦的博奕和平衡中不断演进。
综上所述,初步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5g极像当年的internet,它可能是个大风口,可以开创后二十年的新时代。
ok,5g是个风口, 方向认了。那么,哪一朵浪花踩进去合适呢?这是时机问题。对投资人和创业者也是最关键最难的问题。
捷足先登谁都懂,但如何防止先进变先烈呢?现在投资人也很惜投,烧钱的活越来越没人干了。
5g很重要,但万物互联的无线通信不仅仅是5g
移动通信四十年,我国在技术上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国人额手称庆。因此,有人将5g说成:“万物互联、无所不能、关系国运”。
但从技术讲:5g就是“广域高速领域基于蜂窝技术且可控的移动通信技术体系”。在无线通信和万物互联中,还有其他技术:如广域低速领域的无线扩频技术lora,与之对应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nb-iot,两者在市场上各有所长,近年,随着nb的产业生态成熟,市场明显占优。除此,在局域领域,还有大家熟悉的wi-fi、蓝牙、nfc、zigbee技术。
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消费群、不同的应用场景,应根据经济性、可靠性、适用性和it生态选择网络;选择网络还要注意背后利益集团的商业动机和经贸摩擦因素。举个例子:nfc vs 二维码。nfc是近场通信,在技术上有很多优点,但在移动支付领域,却被技术较low的二维码给抢去了。说明市场更多的是由生态和经济性决定的。
移动通信的奇偶数现象,如何踩好5g的浪
上面说到5g是个风口,浪来了,如何踩?我们从1-4g找找经验。
一、从产业c位出道是谁来看:1g,1980年,c位是通讯设备制造商。如at&t和它的贝尔实验室、摩托罗拉。2g,1990年,c位是头部通讯运营商。3g,c位是ict色彩的技术标准(cdma)公司,如高通,有整合技术(os和app store)领先的苹果公司;4g,移动互联网兴起,c位当属bat。
不难发现:1g、3g,奇数g的c位是技术主导的to b的设备商;2g、4g,偶数g的c位是应用立身的to c的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我们推论:单数g一般是在技术驱动为主的成长区间;偶数g则进入了业务和应用驱动为主的增长空间。
5g目前的c位是技术主导的通信设备商,说明尚在技术导入的增长区间;应用技术的产业生态和市场尚在培育期。
当然,每个g的技术周期很长,我们要学会从后往前看,以终为始。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对于产业生态的技术公司而言,踩浪宜早,捷足先登;对于内容公司,建议还是稳一稳。
二、从入口看:终端是交互的第一入口,地位极重。1g、2g二十年是电话手机终端;3g、4g二十年是智能(计算机)手机终端;四十年单一手机一贯制。终端的单一性使其并未成为真正卡位入囗(除了苹果手机)。互联网时代,入口被应用抢去:如社交、电商。而5g后二十年终端是什么?多终端化:ar眼镜(视觉语言)、音箱(自然语言)、汽车(综合语言)是一个趋势。
万物互联,万物皆终端。用更专业的表示,终端就是传感器。这种多终端趋势,意味着少数头部公司通过应用垄断入口的难度增大,创业者、内容商议价空间增大;
推论:终端多样化是一个新的创业和投资机遇。同时,终端产业生态不成熟时内容提供者冲浪要谨慎。
5g,又一次媒体革命?
1、5g三大场景中的embb,所谓“高带宽场景”,好像打开了一扇门,天生就是为媒体和内容服务的。它拉动的场景有三点:一、线上上传的up主、云游戏;二、面上二维的视频流4k、8k;三、三维到多维的vr/ar和全息。
见右表,3g拉起了移动端web门户;4g拉起了微信、微博、头条;4g+拉起了直播、抖音、bilibili:传统媒体的“当家”张召忠局座,现也成了b站的网红,整天生活在弹幕之中,这就是网络催化的趋势;5g会拉起一个多维和多(终)端的内容世界。这里,新媒体与带宽呈正比和强相关。
2、我们再看下图:从ar的制作流程看看多媒体与5g和ai的关系
摄像:我见过七十多个4k摄像头的现场,极其壮观。采集、动捕需要近1gbps的带宽。
传送:流动场景最好的传送技术方法就是5g;采集后,有实时要求,可放在边缘云mec进行ai处理,这与5g相关;其它可上传云端成像(成本低),这里又需要大带宽,一般主用光纤,5g是备份。
成像:三维成像分动态和静态,上传云,在云中通过ai算法形成三维成像并进行媒体渲染。这是ai和媒体的技术。
最后,下载到手机或pc,通过解码还原影像。
这个过程从技术可概括为:摄影技术ctit+ai渲染ct。未来的流程会变为:传感ctitaict。摄影、渲染,这些概念将被ai这样的通用技术所颠覆。
3、5g催生了多维媒体表达的革命
这次革命的特征:
一、是一次展示世界方式的革命。如果第一次是从线下到线上,这一次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多维。
二、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革命。如果第一次革命的数量级是m级的,这一次就是t级的。这个t就是质变的拐点。
例:一套30s的逼真的动态人物光场模型用于ar场景,需要消耗6t的数据量;
三、质变的本质是信息成为数据,数据成为资源;数据成为万物思想和行为的映射,人工智能成为媒体变革的发动机。
新媒体的数学表达和小结
从上述可知,5g引发的是又一次媒体革命。5g将创造新媒体。
一、新媒体与5g和ai的数学表达式
设新媒体为y,y=f1(x1)+f2(x2)+f3(x3)
f1(x1)=5g变量:带宽、时延、mec、切片等;f2(x2)=it变量:ai、算力、算法、os、物模型;f3(x3)=媒体自身变量:应用的数据、媒体自身的技术,如成像、渲染。
二、新媒体是一个新生态的构建,既有对过去的升级,更有对过去的颠覆。这里,5g引发的主要是量变,ai引发的是质变。媒体自身的变化是基础。
由此,我们做一小结:
1、坚持媒体人是创作第一源泉的原则。未来内容提供商呈社会多样性:除了媒体人,也有人人(ugc),更有人工智能(机器人)。我们可以用云电脑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ip),里面有现实世界穿越过来的生物人(ar)、也包括虚拟世界内生的数字人(vr)。对这个世界的表达、创造,有时数字人比生物人更具有话语权。生物人与数字人穿梭于两个空间,5g/6g就是那个传递门。
2、未来,内容提供商,也就媒体人,将和ct人、it人和投资人一起并肩作战,媒体人的上线或同事可能是“机器人”,一起赋能内容创作。
3、媒体自身技术的趋势是通用it化和ai化。
4、传媒公司将从轻资产变成重资产。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5g引发的媒体革命的挑战和机遇;看到的是二十年前出现过的机会;看到的也许是二十年后的场景。
如果4g是移动互联网,那么,5g可以是泛媒体移动互联网;或叫泛媒体、泛终端、ai移动互联网。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人们又不可能跨过同一条河流。

如何使用树莓派制作可远程观看的摇摄和倾斜安全摄像机
荣耀9什么时候上市最新消息:工信部立功了!华为荣耀9真机曝光!对标小米6,绝对有现货!
华润与腾讯联手,三菱电机搭载AI,京东与重庆市携手建立四中心
触摸屏接口容易遇到的干扰问题
digilent蓝牙通信模块介绍
5G的方法论和对行业即将引发的媒体变革
利用电流环同RS-232解决长距离串行通信系统的方案介绍
龙芯CPU是否能与Intel、AMD以及ARM的产品齐头并进呢?
华为Mate10什么时候上市?华为Mate10最新消息汇总:华为Mate10麒麟970+3G感测+AR技术加持,10月发布
美国制定新禁令 对大疆无人机技术又一次攻击
小米5X发布会在即:雷总亲自曝光小米5X真机,你家凡凡已经上线,拍照样张、配置、价格一览
小米手机销量暴涨38%登顶国产第一
利用单片机实现嵌入式摄像机二进制命令配置系统的设计
小米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成核心战略
人工智能三起三落,60年登上围棋之巅
实例分享丨真双极性输入、全差分输出ADC驱动器设计
小米MIX再牛也是猴机?普通人买不到有什么用!
中国人最有信心的新科技包括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等
看中量子点材料核心技术 三星拟收购美国企业QDVision
TPU-MLIR量化敏感层分析,提升模型推理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