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R结构的纳米工艺ESD防护器件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用于esd防护的scr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esd泄放能力和工作机理的研究,为纳米工艺下的ic设计提供esd保护。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常见的scr上,低触发电压scr(lvtscr)与二极管辅助触发scr(dtscr)。本文也对以上两种scr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得其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和相应电压域下达到相应的esd防护等级。本文的测试与分析基于传输线脉冲测试仪(tlp)与tcad仿真进行,通过对scr中的正反馈工作机理的阐述,证明了scr结构是一种新颖有效的esd防护器件。
1 引言静电放电(esd)现象,一直是困扰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一个难题。在整个集成电路的制造。封装。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静电,并对集成电路造成可能的损坏。每年,因esd导致的电子产品失效所占比例从23%到72%不等。尤其是当集成电路制造进入纳米工艺(《90nm)以后,随着mos晶体管尺寸的减小,集成电路整体的抗esd能力愈发下降,而esd应力本身并不会随着工艺尺寸的减小而减弱。另一方面,工作电压的降低。射频以及功率电路的特殊应用环境。io端口的尺寸限制都对esd防护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加细化的要求。
esd防护器件主要分为二极管。mos管和scr结构。其中二级管结构简单,寄生效应少,适合射频领域的esd防护,不会给电路引入过多的寄生参数。而mos管常采用栅接地的形式(ggnmos),因其良好的工艺兼容性。各项esd性能较为折中被广泛的应用于集成电路io端口的防护之中。相比前两者,硅控整流器(scr)结构有着最高的esd效率。在相同的面积之下,scr结构能够达到二极管或mos 管结构的数倍esd防护效果。但因为scr的i-v曲线呈现一种深回滞的状态,容易导致esd防护失效和闩锁效应的发生,这使得普通的scr结构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集成电路的esd防护。需要针对不同电路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电压,对scr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设计。低触发电压scr(lvtscr)与二极管辅助触发scr(dtscr)就是两种较为成功的scr改进结构。
2 lvtscr结构概述lvtscr是最早应用于esd防护的scr结构之一,其结构特点是scr中内嵌了一个ggnmos的结构(图1),带来的好处是触发电压的大幅度降低,基本能够将scr的触发电压降低到同工艺下的ggnmos的水平。
一个65nm工艺下的典型50um单叉指lvtscr的tlp测试曲线如图2所示。该lvtscr 的回滞点在6.8v,维持电压点2.6v.50um单叉指的it2能够达到2.4a.为对于图2中回滞点附近放大部分的曲线观察可以看到早在不到6v 时,lvtscr就已经呈现开启的状态,有微弱的电流流过lvtscr.6v左右的开启电压这与同样线宽下的ggnmos触发电压是非常接近的,这部分电流正是在瞬态esd条件下流过lvtscr沟道部分的电流。
正是因为有了内嵌的栅结构,使得lvtscr能够获得与相同工艺下ggnmos一样的触发,实现低电压开启的目的。另外还是要注意到,尽管采用了内嵌栅实现触发电压的降低,lvtscr的维持电压依旧是比较低的,如此低的维持电压非常容易发生闩锁效应,为此必须对lvtscr进行提高维持电压的设计。
对于scr结构,最为常用的提高维持电压的方法就是拉伸scr中两个寄生三极管结构的基区宽度。
通过降低三极管的电流放大能力来减弱scr开启后正反馈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维持电压的目的。
图3(a)中的dl控制的是lvtscr的寄生npn三极管的基区宽度。通过不断增加d1的宽度,可以获得具有高维持电压的lvtscr结构。图4中实心部分的曲线就是采用了不同dl的lvtscr所获得的tlp测试曲线,可以观察到随着d1从 lure增加到4um,lvtscr的维持电压从最低的3.2v增加到了5v.如此高的维持电压仅与触发电压有着不到2v的工作区间,避免了esd防护失效和闩锁效应的发生。
尽管达到了提高维持电压的目的,图3(a)中的方法毕竟还是缺乏效率。因为只是在横向上增加器件的宽度,所以带来的是esd器件整体面积的增大,这对于目前寸土寸金的io口来说,显然是一种不能够接受的方案。为了更好地利用起硅片面积,做到有效提高维持电压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增加浮空n阱从纵向上也增加基区宽度的方法,如图3(b)所示。在拉伸后的dl区间增加一个n阱结构,该n阱结构因为在电位上不与阳极或者阴极相连,所以其电位上是浮空的。如图3(b)中虚线部分所示,浮空n阱的加入使得基区宽度不再是横向上的一段距离,而是要加上两段n 阱的深度。在版图上,该改进结构并未增加任何的面积,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提高维持电压的方案。通过图4中空心曲线与实心曲线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相比同样宽度的lvtscr,增加了浮空n阱的lvtscr的维持电压要高的多,维持电压的提高从0.3v至1v不等。
采用tcad仿真分析,可以看到增加了浮空n阱后lvtscr内触发电流的流向。因为在浮空n阱与 p型衬底之间会形成反型层隔绝电流经过,所以流经此处的电流必须饶果果浮空n阱的底部从阳极流向阴极,即电流路径被人为地延长了,这也是为什么增加浮空n 阱能够有效增加基区宽度,提高维持电压的原因。
3 dtscr结构概述lvtscr能够做到相同工艺下ggnmos相近的触发电压,但如果需要得到更低的触发电压用于极低电压电路的esd保护,则需要改变 scr的触发方式。通过外加辅助触发结构,scr的开启电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二极管辅助触发的scr(dtscr)就是一种更有着低电压开启特性的 scr结构,其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
这是一个外接了两个二极管的dtscr结构,图中左边部分为主scr,电流路径是p+/n阱/p衬底/n+.而scr n阱中的p+/n阱以及右边独立的两个p+/n阱二极管则组成了这个dtscr的二极管串触发电路。当esd电流会从阳极进入,依次流过scr中的p+ /n阱寄生二极管以及之后的两个二极管,最终由阴极流出。当流经的电流在scr n阱中的阱电阻rnwell上形成0.7v的电压降时,dtscr的scr部分就会开启,成为泄放esd的主要路径。因为二极管串的开启电压由二极管的串联个数决定,图6中3个二极管的开启电压大约是2.1v,dtscr可以根据所应用的电压环境来调整串联二极管个数。是一种具有一定可变性的esd防护结构。
注意到图6中还标注出了寄生scr的电流路径,该寄生scr是由主scr的n阱部分和最后一个二极管所构成的,正是因为该寄生结构的存在,dtscr的tlp曲线呈现一种多次回滞的特性,如图7所示。
同样通过tcad仿真,可以证明关于寄生scr工作的猜想。图8中可以看到在二极管导通和主scr开启之间,有一段寄生scr工作的阶段,应对的正是图7中曲线一次回滞后的工作阶段。
dtscr采用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小整个结构的开启电压,而寄生scr的存在则是会影响到主scr 的开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减小dtscr开启电压的上限,这里依旧采用变化scr基区宽度的方法,如图9所示,通过改变二极管串联的顺序(改为从最远离主 scr的二极管依次串联到靠近主scr的二极管),以及主scr中的n阱与最后一个二极管间的n阱之间的距离d,我们可以得到图10的tlp测试曲线。可以看到随着d的变化,改进型dtscr的第二次触发电压也发生着变化:d越小,则第二次触发电压也越低。最低可以达到3.5v的电压值。另一方面2v的维持电压值也足够用于1.2/1.8v电路的esd防护并且能够避免闩锁效应的发生。如此一来,dtscr真正做到了低电压触发,足够的维持电压。
4结论本文针对纳米工艺下的esd防护特点提出使用scr结构作为防护器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选择常见的lvtscr结构和dtscr,因为这两种scr结构有着非常低的开启电压。同时也对 lvtscr和dtscr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他们能够起到相应的esd防护作用。通过tlp测试和tcad仿真分析,scr的工作原理得到了解释,测试与分析证明改进后的lvtscr和dtscr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的。

什么是工控机
酷派cool1dual采用F2.0光圈双摄+四千毫安电池+骁龙652,如今跳水价799元
FPGA设计工具浅谈
数据泄露!T-Mobile证实黑客非法访问了用户电话记录
如何在NAS中搭建Helloworld脚本环境
基于SCR结构的纳米工艺ESD防护器件研究
小米11屏幕:挖孔屏 首批骁龙875旗舰
AF-HK100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介绍
微软承认俄罗斯黑客成功对他们进行了网络攻击
BOE(京东方)全新柔性OLED屏幕助力一加Ace Pro显示画质大幅升级
英特尔联合Verizon 展示行业领先 vRAN 解决方案
BJ-EPM CPLD开发板:VHDL入门例程3
GPS接收机高频通道的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
分辨PCB板层数技巧
PC行业衰退长达五年 联想老大的位置拱手相让
Garmin在全球智能手表出货收入中的份额增加到9.4%
新版魅族浏览器主界面没有推广和广告
前瞻2020 OPPO开发者大会:或将全面展现OPPO发展布局
iOS11 6月发布预示苹果8即将问世外形设计定型 有图为证
新形势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