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硬件发展路线分析:eFPGA还是FPGA SoC

efpga:冉冉升起的新星,efpga即嵌入式fpga(embedded fpga),是近期兴起的新型电路ip。
随着摩尔定律越来越接近瓶颈,制造asic芯片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设计者会希望asic能实现一定的可配置性,同时又不影响性能。在希望能做成可配置的模块中,负责与其他芯片或者总线通信的接口单元又首当其冲。在芯片中,模块间的通信往往使用简单的并行接口或者配合简单的时序逻辑,但是在芯片间通信时为了保证可靠性,必须通过一系列握手(handshake)协议来完成通信接口。设计者往往希望自己的soc能够与市面上尽可能多的其他芯片通信,然而市场上的芯片通信接口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同时一些通信协议也在随着时间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芯片间通信往往需要一些中介(bridge)芯片。事实上,使用fpga芯片作为芯片间通信的中介已经是很常见的做法,因为fpga具有可配置性,因此可以作为通用通信中介。例如,apple在iphone7中集成了一小块lattice的fpga芯片,据推测就是为了实现芯片间的通信中介和可配置互联。然而,在硬件系统中使用额外的通信中介芯片成本较高,而且也不利于维护,那么,有没有集成度更高的方案呢?这时候,efpga就应运而生,通过把一小块fpga电路ip集成到soc中充当接口握手协议处理单元,可以大大提高soc接口的灵活性,因此能与不同的其他芯片进行通信。
除此之外,随着目前异构计算架构的兴起,efpga又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在soc上实现高集成度的异构计算,让efpga随着系统的需求在处理不同的应用时配置成不同的模块。这与intel收购altera fpga的终极目标相同,只是intel收购altera之后,altera的fpga ip只会集成在intel的芯片上,而efpga厂商则可以把ip提供给任何花钱购买的客户。
easic概念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可以说是2014年,由ucla的cheng c. wang,fang-li yuan和dejan markovic等人在isscc发表的文章,“a multi-granularity fpga with hierarchical interconnects for efficient and flexible mobile computing”。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通过创造性地设计互联单元,一举解决了fpga的功耗、性能和成本受到布线资源限制的问题,从而使得easic集成到soc中真正变为可能,而该论文也因其突出贡献获得了isscc lewis award。之后,cheng c. wang,fang-li yuan和dejan markovic就利用该论文中的成果成立了flexlogix,推广efpga的概念,并使其真正能够商用化。
到了今年,efpga的概念已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而该领域的公司也在慢慢变多。在前几天举行的arm techcon中,我们看到了四家公司,分别是flexlogix,achronix,quicklogic以及menta。
flexlogix作为efpga的先驱,在本届arm techcon上推出的新亮点是用于2.5d封装的小型fpga芯片。该芯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asic使用成熟工艺(如65nm)实现,但是efpga在65nm上跑不到预期的性能怎么办?使用flexlogix的小型fpga芯片,就可以把16nm的efpga和65nm的asic使用硅载片(silicon interposer)之类的2.5d封装技术集成到一起,从而实现客户所需要系统性能。
achronix的亮点则是高速efpga ip。其最新一代的speedcore ip将会在tsmc 7nm工艺上实现,从而实现最强的性能。另外,achronix的speedster fpga芯片也在出货中。作为首家efpga进入量产芯片的公司,achronix2016-2017年收入猛增,值得关注。
quicklogic是老牌fpga厂商,现在也加入了efpga的战场,为我们带来了arcticpro系列ip。其主要市场是超低功耗soc市场,例如蓝牙、物联网等等,它的efpga将给这些超低功耗soc带来可配置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功耗与成本。另外,quicklogic的efpga支持以性价比高著称的smic,也是其一大亮点。
menta与之前三家相比,其最大的亮点是可移植性最好,因为之前三家公司提供的efpga都是gds硬ip,而menta能够提供rtl软ip,因此可以轻松移植到不同的工艺上。
fpga soc:老树发新枝
如果说efpga是往soc里面加入fpga的话,那么fpga soc的概念就是在fpga里面加上了处理器。fpg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只是验证设计的平台,而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设计实现方式。fpga可快速重配置的特点使它在许多对灵活性有要求的平台如鱼得水。
为了能从外部方便地控制fpga,往往需要在fpga里面实现一个微处理器以运行操作系统以及相关程序,然后把程序中可加速的部分使用fpga里面的可配置逻辑高效执行。虽然程序中的大部分运算都可以由fpga加速,但是操作系统部分却可能成为整体实现的瓶颈:在传统fpga中,微处理器往往会用软核(如microblaze)在fpga上实现,因此比起用来加速的逻辑部分,微处理器的运行速度会比较慢(时钟频率《100 mhz),从而拖慢了整体系统的效率。有鉴于此,altera和xilinx都推出了自己的方案,即在fpga芯片内集成一个微处理器硬核(如arm系列处理器)。该硬核不使用fpga而是由定制逻辑实现,因此可以跑在很高的时钟频率(~1ghz甚至更高)。因此,在fpga soc中,处理器性能不再成为瓶颈,从而使整体系统实现更高性能。
目前xilinx和altera都已经推出了fpga soc相关产品,并且获得了用户的一致认可。然而,fpga soc的前景远远不止fpga+高速处理器硬核。大家知道,fpga开发生态发展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硬件逻辑代码编写的学习曲线非常陡峭,导致开发者敬而远之。为了减少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并加快开发速度,fpga厂商纷纷推出高级综合工具(high-level synthesis),可以直接把c语言之类的高级语言翻译成rtl,从而大大简化fpga硬件开发。而fpga soc配合高级综合工具双剑合璧能让整个开发流程更简单:首先开发者用c写传统arm上能跑的程序代码,之后高级综合工具把代码中能够用fpga加速的部分转化成rtl并用fpga硬件实现,而代码的其他部分则跑在fpga soc中的arm硬核上面。这样就让高性能fpga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可望在未来让更多开发者能加入fpga生态。
efpga与fpga soc,谁将引领下一代可编程硬件之潮流?
那么,efpga ip和fpga soc,谁将在未来更受欢迎呢?笔者认为,这两种生态都表明了soc在摩尔定律遇到瓶颈的今天走向可配置的潮流,只是efpga从soc的角度出发,而fpga soc则是从传统fpga的角度出发。这有点类似之前的微处理器,以intel代表的传统处理器芯片提供商的技术发展路径是以处理器为本,并在处理器芯片中集成更多多媒体处理单元,例如集成显卡,使得处理器更接近soc;而以arm为代表的ip提供商则是提供处理器ip,为asic中集成合适的处理器ip成为实用的soc变得更方便。这两种生态将会同时存在,然后随着市场的发展或许会在某个中间点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电信即将在全国范围内试商用VoLTE业务
什么叫电力线载波通信 plc电力载波通信和plc控制柜的区别
有了5G,Wi-Fi6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基于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打造的去中心化能源应用Energo介绍
在线多参数分析仪的操作说明
可编程硬件发展路线分析:eFPGA还是FPGA SoC
搭载 树莓派5 Raspberry Pi 5 全新的HMI发布!
带独立GPS单元和GeoSetter的地理标记
星河亮点再次登上了全球5G终端一致性测试认证的最高峰
成都将建全国首条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总投资630亿元
板对板连接器测试要求
骁龙855之后升级版,高通已经开始准备
安森美:车载无线充15W是主流 NCV6500实现“一放即充”
ADI MEMS开关技术解析
智慧公安全网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重点人员管控系统开发
无可动元件,真正的全固态方案
两千元,iPhone5s和华为mate8你会选择谁?
这个机械狗是OPPO在感知技术的体现,集成众多先进的技术
可编程微流控器件实现覆盖可见光和红外光谱的动态多波段伪装
泰克TEKTRONIX低压单端探头TAP1500的使用操作步骤